4月1日,愚人节。对于众多申请美国顶尖大学的申请者来说,这个日子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愚人节这么简单。从凌晨开始,他们就在一遍遍地刷着邮箱或是学校的录取状态,等待着里面蹦出一封“Congratulation”的信件来。从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名校,到纽约大学这样的大热学校,都会选择在美东时间3月31日的午后发放录取结果,也就是北京时间的愚人节。其中少数的幸运者,会在愚人节这天收到足以改变他们人生的好消息,然而大部分人还是会收到一封乃至好几封客客气气的拒信,然后自嘲这是学校赠予的愚人节礼物。
今年的愚人节的礼物跟往年又有什么不同?在朋友圈里见得最多的几个关键词里,“惨淡”二字频频出现,许多往年录取结果不错的重点高中,今年在前二十的顶尖大学几乎一无所获,以往似乎只会出现在传言里的“2300分的学生拿不到前三十的录取”的故事,今年在许多人的身边确确实实地出现了。这是美国本科申请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许多留学申请顾问,乃至留学行业的大V,都如是说道。SAT频频泄题,学校申请政策的变化,本科申请人数最终突破三十万大关,都让2015年的申请形势变得十分混乱。然而这种混乱的局势,仅仅是“艰难”两字就足以概括的吗?从2012年以来,每年的申请季,都可以说是“史上最艰难申请季”,而且留学竞争的全面深化激烈不会在未来几年内停下来。更重要的是,从2015年的动荡局势中,酝酿着留学市场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重大变化。
从这个动荡的申请季,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用于新一年的美国本科申请?这种越来越“艰难”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什么样的实质动因?这是本周的周五话留学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目标院校效应 vs. 逆目标院校效应
早在去年十二月份,我们AADPS老师就在《2015美本早申请录取结果分析》一文中指出,美国大学在SAT泄题事件频发,评估标准混乱的情况下,更倾向于把橄榄枝抛给“目标院校”的学生。所谓目标学校,大多数是老牌出国强校,如南外、杭外、北京四中等学校。但是在常规录取结果全部出来之后,我们经过观察发现,目标院校不仅仅限制于一线的老牌出国强校。有的处于第二方阵的学校,能够跟美国一些大学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每年定期向这些大学输送几名学生,它们也能够成为目标学校中的一员,比如说北大附中之于布朗大学,苏州中学之于康奈尔大学。
2015年目标院校效应变得愈发明显,一方面说明了美国大学在局势混乱的申请季趋向于保守,对学生的SAT分数,课外活动乃至竞赛奖项都不甚信任,更愿意相信重点中学的老师推荐的尖子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的留学市场在逐渐走向成熟,开始更为接近美国本土的留学市场。美国本土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学校传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学校传统,指的是一所高中在美国诸多大学里的声望值。如果这个学校历届都有固定数量的学生录取到常青藤级别的名校,这就证明该校的学术实力和课外活动资源在名校招生办那里受到了认可,那么该校的顶尖学生,就比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的尖子生更容易拿到名校录取。美国的顶尖私立高中,往往有着长达上百年的历史,它们吸收了美国中上层阶级的学生资源,在申请中也比公立高中更具备优势。与美国相似的是,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阶层划分开始逐渐固化下来,而高中教育也成为了阶层划分的标志之一。家庭背景更为雄厚,从小受到的教育更为全面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老牌出国强校的青睐,而美国大学朝这些学生伸出橄榄枝,更有利于它们拓展在中国的校友资源,可谓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在2016年的申请季,这种目标学校效应还会持续下去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老牌出国强校仍然会努力维持它们的领先地位,不遗余力地与美国大学拉关系,比如邀请招生官到学校里做讲座,安排学生去美国参加国际竞赛等等。然而新一届的申请季,仍然存在有变数,那就是新SAT的出现。老SAT的信用度降低,让目标学校效应直接提高了一大截,新SAT的出现,可能会从某种程度上降低美国大学对目标学校的偏好。毕竟美国大学追求的是多元化的特质,常年招收目标校的学生,会削减大学的多元特质。即使在美国本土,顶尖大学也会注意每年匀出一部分录取名额给来自于默默无闻的高中的学生,来调节学生比例。所以对于来自于普通高中或者新兴的国际高中的同学,在新的申请季到来的时候,尽量在标化考试、竞赛项目上体现出自己的学术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做出一些有特色的小型活动,也能吸引到学校的招生官。
一些文理学院的招生官曾在宣讲会上说过,学校会考虑到申请者所在的环境,如果这个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他们会更看重这个学生调动这些资源的能力。同时,需要再三强调的是,不要过多给成绩单和推荐信注水。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出国申请中面临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就是因为成绩单的水分太大。如果一所学校的几十个学生,同时申请一所非常看重GPA的公立大学,比如加州大学,而每个学生的GPA都在3.9以上,很容易引起加州大学的怀疑。有的高中往年加州大学的录取硕果累累,今年却急转直下,遭遇了滑铁卢,恐怕就是成绩单无法得到加州大学的信任。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2015年申请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逆目标院校效应“。意思是,往年一些是美国大学的目标学校的高中,今年反而录取情况不佳。例如某所高中,2014年有超过二十个学生拿到了伊利诺伊香槟的录取,但在2015年申请季,只拿到了不足十个。这种逆目标院校效应的出现,一个是跟高中的成绩单注水有关,一个也跟这所高中的入读率有关。如果之前那二十多个学生入读伊利诺伊香槟的人寥寥无几,来年大学就会调整在这个学校录取的数量,以免出现发放了大批录取,入读率却相对较低的状况。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罕见,但是也会导致很强的逆目标院校效应,那就是某所高中往届录取的学生,在大学里表现不佳,遭到了学术警告甚至是退学。这样的话,这所大学在来年就不会倾向于在这个学生毕业的高中发放录取了。
在录取发放的时候,大家的关注点往往都放在哪所高中录取了多少个美国的名校,却很少关注哪所高中遭遇到了逆目标院校效应。但是在新一轮的申请季中,这些都会成为学生选校的重要指标,对自己高中往届录取情况的了解,有利于申请者避开那些把自己高中放在了灰色名单上的大学。
无论是目标院校效应,还是与之相反的逆目标院校效应,都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讯息,那就是美国大学的招生标准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随着中国学生一届届地从大学毕业,招生官能够用来参考的信息就越来越丰富,他们开始关注这个学生来自于的高中的成绩单和推荐信的质量,也会评估往届学生入读的比例。招生官变得精明了,申请者也要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外部条件,充分了解自己高中的信息,一定要从学校老师那里获得完整的往届录取名单,并且追踪自己的学长学姐在美国那边的表现,好为自己的选校提供合理的参考。
巾帼不让须眉:女生的理工科录取优势
2015年的美国本科申请者在微信朋友圈报录取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报自己或朋友的offer的时候,除了托福、SAT成绩和高中信息,还要加上录取者的性别。录取的是男生还是女生?这个以往看起来没有那么重要的问题,今年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少男同学愤愤不平地向我们AADPS的老师表示,在硬性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女生明显比男生更加能够得到理工类院校的青睐,提倡男女平等的美国大学也搞这一套,这算不算性别歧视?
我们的老师只能无奈地回答道,这是性别歧视没错,但这是美国大学为了解决本国内的科技和工业界男女比例不平衡的问题而想出来的策略。它们这几年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非常迫切地需要多招收一些理科实力强劲的女生,提升科技相关行业的女性数量。然而美国的高中生擅长理科的人数本就不多,理科好的女生更是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大学的招生需求。于是招生官就把目光转移到了中国。中国的基础教育长久以来都侧重理科,中国学生又以理科底子扎实而闻名,所以那些申请理工科专业的高分女生,就成为了想要调整男女比例的学校,如佐治亚理工学院,哈维穆德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青睐有加的对象。
这种现象,本质上是美国大学把国内性别歧视的压力,转移到了中国。美国人在国内很讲究性别平等,如果科技行业男女比例长期失调,理工类院校里男生远远多于女生,他们的人权组织就会积极抗议,催促大学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而大学如果过分降低录取标准,把一些条件明显不够的本国女生录进来,又会导致很大的争议,也会影响学校的毕业生质量。那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就是从中国这边多录取一些理科优秀的女孩子,这样既能保证录取学生的质量,又能提升女生的比例,可谓一举两得。然而与那些女孩子同样优秀的中国男孩子,就吃了这种性别平等的政策的亏,在竞争中被筛选了下来。这种情况其实是颇有讽刺意味的,女性本来在性别政治中是容易被歧视的弱势群体,但是美国大学为了政治正确,采用了一些比较激进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就导致原本的强势群体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受到了歧视。
根据已有的数据,性别方面倾向最明显的是位于加州的哈维穆德学院,这是一所工科教育十分优秀的文理学院,女生的录取率为23%,男生的录取率为13%,相差了十个百分点。鉴于这是综合了美国本土录取的学生的数据,中国的留学生的录取数据差异,可能会更为明显。佐治亚理工的女生录取率,也比男生高了六个百分点,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录取数据差异跟佐治亚理工相当。根据我们老师的观察,在中国申请者最为青睐的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电子工程,女生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如果一个女生有2200左右的高分,有相关的编程经历,用ED来申请一所计算机实力强劲的美国大学,申请的成功率会比较高。所以对以后从事科技行业有兴趣的女生们,可以提早开始准备起来了,在相关领域的经历越丰富,对科技表现出的热情越强烈,就越能够打动美国的大学。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专业兴趣跟对提升女性权利的热忱结合起来,就可以精准地戳中美国大学的需求点。
然而众多怀着成为程序员和工程师的梦想的男生,就要在这种变相的性别歧视政策前望洋兴叹了吗?答案是No。因为选择申请理工科的女生在申请大军中处于少数,能够达到顶尖的工科院校的录取条件的女生,数量仍然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名额是为男生开放的。所以如果条件足够优秀和全面,不仅仅是标化考试成绩突出,还有高含金量的理工类课外活动,男生还是有足够的机会争取到顶尖的理工类院校的录取。此外,还有一些女生比例较高的大学更加青睐男性申请者,比如布朗大学,范德堡大学和绝大部分文理学院。对于这些大学,男生可以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衷心,也能提升录取的几率。还有一个增加被工科院校录取概率的方法,是我们AADPS的老师在为学生规划活动的时候,会提倡男生都多加考虑的,那就是男生也成为一个积极的平权主义者。性别平等不光是女生努力的目标,男生也可以积极投身于这个目标,如果他们能够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对改变科技界目前性别不平等的状况的驱动力,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身边的歧视和不平等,也能契合美国大学的目标,打动招生官。
在新一届申请来临的时候,性别问题不会再是一个遮遮掩掩的问题,它会被堂而皇之地被提上台面,成为衡量选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性别平等的政策面前,男生受到的压力较大,这个时候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选校,必要的时候可以避开竞争最为激烈的热门专业,先保证录取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之后再谋求更换专业。
2100分的陷阱:中间段学生的迷茫
SAT2100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这是一道分水岭,将目标前三十的学生跟目标前五十的学生分开,这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花板,不少条件优秀的考生会止步于2100+的分数,难以突破到2200分。College Board从某种程度上会控制超过2200分的学生的数量,将分数压在这条警戒线之下。于是许多学生会用2100+的分数,朝着前三十的大学发起冲刺,他们有的成功了,拿到了像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维克森林、UCLA这样的名校录取,如同我们AADPS的学员那样。有的运气不佳的申请者,则掉出了前三十外,一直退到四五十名。
在2015年这个动荡的申请季,这种不确定性就更强了,往年2100分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稳稳妥妥录取的加州圣地亚哥,伊利诺伊香槟这样的黄金保底学校,也出现了大规模拒绝2100分左右的学生的状况。谈不上是黄金保底校,但是也广受中国学生欢迎的波士顿大学,东北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这几所学校,录取率也急剧下降,比如东北大学在早申请阶段发放了大量defer,到常规申请也没能转正。波士顿大学在常规录取的时候拒绝了相当一部分2100+的学生,或者是给他们发放了候补名单。这些学生是因为条件太高,学校认为他们即使被录取了也不会来入读,才被拒绝的吗?也不尽然。我们老师观察到,被波士顿大学录取的学生里,也有条件相当优秀的。他们与被拒绝的学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那么为什么这些中间段的学校出现了随机性很强的录取状况,俗称“抓阄录取”?道理并不难懂,但是我们老师给家长解释起来,家长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因为所谓的“抓阄录取”,追求的就是随机性。像加州圣地亚哥,伊利诺伊这样的公立大校,每年都会收到超过八万份申请,以往招生官会用SAT成绩和高中成绩来给学生做个排序,高分的放在前头,低分的放在后头。分数越高,被录取的几率越大。但是如果SAT分数的水分太大,高中成绩单造假的情况过多,这种排序筛选的方式就显得有些尴尬了。然而一个个地去追查分数的真实性,学校也没有这样的人力和财力。那么如何保证录取尽量公平呢?那就是提高随机性。招生官会先确定一个差不多的分数区间,在这个区间里,每个学生的硬性条件都相当,软性条件各有差异。这里面有的人可能有造假嫌疑,有的人可能没有。然后通过类似于抓阄的随机方法,招生官先选出一批人,然后在这批人里面再比较精细地挑选一番,就确定了最终录取的名单。
这种随机性比较强的方法,可以让那些造假的学生被录取的几率被降低,保证硬性条件不太出色但是材料真实的学生拿到录取。然而这也会让录取变得难以预测,特别是在2100这个分数段的学生数量因为SAT题目泄露而大大增加,学校筛选标准变得十分随意的情况下。2015年美本申请呈现出一片“惨淡”的状况,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常青藤院校的录取率普遍降低,还是在于中间段的学生纷纷遭遇到了抓阄录取,被原本以为志在必得的学校拒绝了,却搞不清楚被拒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目前老SAT已经谢幕,但是2100分的陷阱仍然没有结束。去年十二月和今年一月考试的这一批2016年的申请者,还是碰到了2100分这个天花板,College Board牢牢守着这条分数线不愿意让步。所以如果2016年申请季开始的时候,这批申请者仍然是2100左右的分数,他们还是有可能会碰到中间段的学校的抓阄录取。要破解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申请学校的数量,如果被某所学校随机筛掉了,还有可能被另一所学校随机录取。以及适当调整观念,不要抱着中间段的学校志在必得的想法,三年前2100分录取伊利诺伊香槟可能是轻轻松松的事情,现在也带有了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头。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加冷静地分析申请的形势,调整自己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总的来说,2015年的申请季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也让这一届申请变得格外惊心动魄。然而动荡之中仍然隐藏着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在来年的申请之中,就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在下一周的周五话留学中,我们会更加具体地分析,学校的录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如预约面试的政策,提交推荐信的政策和对文书写作的要求,以及新一届的申请者应该怎样更好地准备这些政策,敬请期待。
重要通知
本文为AADPS原创,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16/7978.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