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申请失败者的故事

每年申请季之后都会看到各种录了哈耶普、常青藤、TOP20大神们的成功经验分享。去年这时候,我也在看着一篇篇的成功经历,激动地相信那就是一年后的我。但现在,我的申请季也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当时总觉得很慢,觉得一切都很遥远,但现在在一天天听着同学们高兴地谈论谁收了什么offer、看到朋友们在朋友圈说的一句句欣慰的感言,才意识到我成为了那个申请季里的失败者。过去的几个月我还在不停地告诉自己,早申被拒只是偶然,更好地在后面,但现在渐渐意识到,虽然还有些学校没出结果,但大局已经悄无声息地定了。这不是一种很悲观的心态,而是一个客观的结论。最近,我没有报名AP,而是跟父母和老师聊了很多,关于我的学习、生活,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在普高读书,高一结束的时候跟夏令营参加了美国大学的游学项目,深深被美国大学的教育氛围吸引了。当时我一心想逃避高中学习的巨大压力,加上父母也在了解到中美教育的差异之后动心让我去体验这种不同,我就很快地做了出国读大学的决定。那时候还不知道留学的实情是怎样的,只是看到很多文章说美国学生学习轻松、生活丰富,我就把它当成了一个跟高考相比小菜一碟的任务。高二开始,我开始在培训机构学习托福,跟高中完全不同的单词量一下子把我吓懵了。一开始,在培训机构,我总是被督导老师管的最多的那个,但后来,随着我在机构认识各种不同学校的同学,他们开始教我各种逃避任务的办法。于是,我总是一上完课就第一个偷偷跑回家,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又在父母回来的时候装出一副努力学习的样子。培训机构的老师跟我的家长反映问题,我就用各种借口搪塞:阅读作业很多,今天多刷了几套题,用背单词的时间来练口语了……家长对我的情况不太了解,看我表面上忙忙碌碌,又因为我高中之前学习习惯和自律性都不错,就没有太担心我。后来在培训机构,上课的时候我做做笔记敷衍了事,背单词各种逃避,模考的时候又提前偷偷记住答案。因为模考成绩不错,督导老师以为我善于独立学习,也没有太严格管我了。学了三个月托福之后我第一次考试,结果80分都没有考到,而那时候高二上学期也快结束了,我还没有开始SAT学习。虽然一切看起来那么紧迫,但对我来说,申请季仍然遥遥无期。很多时候,我看到各种文章介绍某个学生低分进入名校的时候,我觉得那一定就是未来的我。现在想来,真是不知道哪来的自信。

总之,我一直在这么晃晃悠悠地学习托福,所以当然成绩也不理想。刚开始几次考试,觉得不着急,还有很多时间去考,而到了后期马上就要交成绩的时候,又每天想着还有几天就要截止,加上以前基础就不好,最终也没有突破90分。我的SAT学习,相比甚至更加匆忙和失败。阅读几乎不能完整做下来一整套题,每次模考都几乎做不下去,语法不管上多上堂课,错的题目还是乱七八糟。跟同学一起去香港考了几次试,每次考完之后别人在讨论作文、阅读题目,而我大脑一片空白。“下次考好”的想法每次都成了我的借口,而直到最后一次,我才意识到真的没有下次了,而且我的考试、成绩也就这样了。

再来说说考试之外的。从决定出国开始,我就总是兴奋地觉得在枯燥的课堂之外我一定会是个积极、有能力的领导者。所以,在父母的支持之下我开始花很多时间参与各种活动。我没什么特别有针对性的兴趣,所以做的事情太广太杂,而且没有一个是深入的。以模联为例吧,在我加入学校模联社团之后,我总是对开会时同学们一身正装、一本正经的氛围感到激动,但真正要研究学术、发言技巧或者分析对方观点时,我却总静不下来,满脑子想的是去外地开会时去周边玩点什么,怎么交朋友……所以,我在学校模联呆的时间很久,却从来不是一个对这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也没有成为一个领导。在外地开会时,同伴们为一份草案、一个发言仔细研究甚至熬夜讨论的时候,我在房间玩手机看电视。现在想想,我当时所谓的“活动”无非是给自己找了很多个度假享乐的借口而已。这样的惰性成了我改不掉的坏习惯,在我参加的很多社团和活动里,我都成了那个最“水”的人。辩论赛,商赛……我跟着团队出去参加大型活动,却从来不给团队做贡献。这样的经历说出来好像很丰富,但在构思文书的时候,别人问我“你从这些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我大脑却一片空白——难道要说收货了住在不同酒店的乐趣吗?在散漫的活动中,我既没有给团队做贡献,也没有学习和提升自己,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这些活动没有让我找到真实的自己,所以也让我的文书写得非常干瘪。我绞尽脑汁想出的一些道理其实都非常老生常谈,又因为不是真实的体验,在文书的表达上非常牵强。写文书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小学时候为了应付老师编作文凑字数。

另外一个失败的原因,我现在认为是对流程的不清楚和轻信中介吧。申请季开始时,在培训机构老师的推荐下,我跟家长咨询了当地比较大的一个中介机构。当时,机构的老师侃侃而谈,又给我展示了好多往届大神们惊艳的录取结果,让我雄心壮志地误以为“跟他们混一定能成人生赢家”。但在签约之后,我得到的信息却非常有限。我没有自己邮箱和申请账号的密码,也不能自己填写申请信息。在写文书的过程中,我跟老师沟通想法之后,经常是越说越干瘪,他不能理解我想表达的,反而会把我往他脑海中的概念引。这种强行合作让我总是对文书不满意,要改,又因为自己思索不够而无从下手。总而言之,在申请过程中,我的中介并没有给我一个坚强后盾的安心感觉,反而总让我觉得非常担忧。虽然这样的盲目轻信是我的错,我也不该为自己硬实力上的缺失找借口,但我确实想要劝大家谨慎选择陪你走过申请季的老师——他们可能会给你锦上添花,也可能给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申请失败者的自白。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并没有丧失对未来的希望,我也开始意识到,去一所所谓的“保底校”也会认识很多值得敬佩的人,获得很多珍贵的机会——只要我愿意争取。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改掉过去几年的坏习惯,做一个勤奋、沉稳的人,在大学把过去几年掉的捡起来,重新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毕竟,我还年轻呢。

重要通知

本文为aadps.net网站会员投稿,授权AADPS和《美本留学观察》独家刊发。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