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理学院对于理科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原作者:Chad Orzel 发表于Forbes网站

今天是联合学院新生日的第一天,我是联合学院物理和天文学院的教授(我自作自受,还出任系主任一职……)。正因如此,我正在考虑如何向学生们推荐联合学院,其实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之前的博客上提到过了,但是在这里还没有。

大家对文理学院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它和科学家一点都不搭。在我刚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偶尔还要向同事们解释,我并不是被动地安于一所小型学院,而是主动地向它靠拢。然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二流学者才会在非一流研究型大学中就职。

与这种主流观念相反的是,小型学院对于未来的科学家们来说是个极好的训练场。文理学院的招生人数相比于大U来说确实少很多,但是进入理科研究生学院的人数却要多得多。我所在的物理学领域就有很多人本科是在文理学院就读的,而且这些人当中包括了很多出色的科学家。我的本科是在威廉姆斯学院读的,我所在的研究小组中有一部分学生和博士后都是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我的直属领导是卫斯理安大学毕业的,研究小组的负责人Bill Phillips是朱尼亚塔学院的荣誉校友。每年一次的物理学研讨会上,我们都会把在这个领域工作的威廉姆斯校友集中到一起拍张合照,在1100位大会参与者中,我们的最高记录是15人。在联合学院执教的14年中,我们持续不断地为研究生学院输送物理学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

所以,和那些认为“文理学院只适合文科生就读”的想法相反,这里其实也是学理的好去处。这也是为什么我想要在联合学院工作的原因,而当我主动寻求文理学院的工作时,我的同事和领导对这个选择也不是很理解。那么,为什么文理学院适合理科生呢?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规模。典型的文理学院一般容纳1500至2500名学生,这就意味着理科教室通常不会是大讲堂的形式。我并不是说你在讲堂式的课堂就学不到有趣的东西,像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教育倡议小组就在教育学生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把它提出来是因为我经常把他们的资源改编成适用于小型课堂的素材来使用),我只是说你在400人的课堂里更容易变成隐形人,由于人数众多,需求也在增加,那么你能做的工作就很有限了。

另一方面,联合学院物理学的入门课每节最多容纳18名学生(入门课有很多小节……),其他理科课程最多容纳30人左右。这样就会有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老师们也会选出那些有潜力的学生,而不是让他们埋没在一大群成绩相同的学生中间。我们能够鼓励那些尚未完全发掘自己潜力的学生,如果有必要,也会逼他们一把,助他们一臂之力,我自己就是个例子,我是在大三那年因为我的物理教授而改变学术方向的。

小型学院可以为你提供大量的研究机会,这与它的规模似乎自相矛盾,也会让你产生这里的资源和机会都相对有限的误解。小型学院确实不倾向于建立过多的教员实验室,你也看不到在研究型大学中常见的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但是小型学院的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加入到有意义的项目中来,我经常在暑期雇学生工作,大一刚结束的学生就可以申请,他们会在项目初就深入参与到设计和建设的环节。这在大U不是不可能,但是会难得多。我们主动招收那些疏于把自己向前推进,或者意识不到暑期研究对于他们是一项选择的新生,正因为学生人数不多,有些事才奏效,在200人的课堂里,一个学生可能不会显得多么突出,但是在20人的课堂里,学生们会更容易展现自己。

这种研究经验,无疑会为你的简历增光添彩,但是它带来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这也是个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是否喜欢做研究的机会,做研究和做课堂作业完全是两码事。这在实验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在威廉姆斯工作的一位同事说,最难让新生了解到的就是一个研究项目并不是3小时实验室的工作,它不是在限定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同理,理论研究也和课堂作业有很大的不同。单单学术能力强是不够的,我曾见过很多课堂表现出色,却无法适应研究环境的学生,也见过课堂表现一般,但是进入研究项目就会大放异彩的学生。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同事说,他特别偏爱雇佣那些考试得分是B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对苦苦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很熟悉,也会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挣扎的过程可以很好地概括做研究的状态。得A的学生习惯一眼就看出该怎么做,然而当他们在现实世界中遇到不容易一眼就看出解决方案的问题时,他们便很容易放弃。

重要通知

本文由AADPS编译自https://www.forbes.com/sites/chadorzel/2015/04/10/why-small-colleges-are-great-for-science-students/#62dacd727b9a,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17/11029.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