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信的门道有这么多,你看懂了吗?

说起推荐信的故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利兹·威廉姆斯在《善意的致敬:被遗忘了的书信写作艺术》一书中提到的这样一个轶闻:爱因斯坦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在学术界已经崭露头角,却迟迟得不到一个正式的教授职位,于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两位权威,亨利·庞加莱和玛丽·居里联名写了一封推荐信给苏黎世理工学院,信件的内容如下:

Herr Einstein i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minds that we have met. In spite of his youth he already occupies a very honorable position among the foremost savants of his time. What we marvel at him, above all, is the ease with which he adjusts himself to new conceptions and draws all possible deductions from them. He does not cling to classical principles, but sees all conceivable possibilities when he is confronted with a physical problem. In his mind this becomes transed into an anticipation of new phenomena that may some day be verified in actual experiences…The future will give more and more proofs of the merits of Herr Einstein, and the University that succeeds in attaching him to itself may be certain that will derive honor from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young master.

Herri Poincare
Marie Curie

信件的大意是,爱因斯坦是我们见过的最有创意的科学家,如果他能够成为贵学院的教授,必定会在贵学院大有发展,前程无量。因为这封推荐信,爱因斯坦终于在1912年拿到了苏黎世理工的教职,得到了跟他的才华相称的薪资报酬。

这个故事这些年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我们的读者之中,估计也有不少人读过这封恐怕是学术史上最有分量的推荐信。它充分说明了一封给力的推荐信的重要性,但是也让申请美国大学的同学们有些迷茫:我并没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才华,也没有像庞加莱或者居里夫人那样的学术大牛给我做推荐,美国大学向我要两封或者三封推荐信,到底是想在信中看到什么内容呢?

时至今日,不少高三的同学已经或者准备开学,正面临着要找班主任和两个任课老师讨论推荐信写作事宜的问题,应该找哪个老师来写,推荐信里应该写些什么,推荐信要以什么方式递交给美国大学,都是许多高三的应届生不是特别明白的问题。相比于申请文书,推荐信在申请材料中究竟占据多大比例,对申请是否有很大的作用,或者没有什么作用,也是我们AADPS的学员经常会问我们的问题。于是今天的周五话留学,就来把这些问题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让推荐信不再是云里看花,雾里看月。

美国大学为什么要求申请者提供推荐信?

要理解推荐信存在的原因,就要从美国社会的特质说起。为什么在美国推荐信这么流行?不仅仅申请大学需要推荐信,申请个志愿者项目也需要推荐信,甚至是找工作的时候,前老板的推荐信也有可能成为新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参考的标准。这个跟美国社会的“社区文化”密切相关。

美国社会跟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是一个由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短短百年间融合而成的国家。人们按照自己的种族认同、文化认同或者是宗教认同,结成一个个社区而生活。这些社区小至几十几百人,大至数万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会相当紧密,谁家搬出去了,谁家搬进来了,谁家有人结婚了,都会很快传遍社区。所以哪一家的孩子如果比较有出息,这个孩子的优秀也是社区里的人们有目共睹的。

于是美国人看重推荐信的思路是这样的,他们假设一个人在他或她所在的社区里会有一定影响力,这个影响力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范围有多广,他或她身边的人可以提供一个值得信任的佐证。对于大学来说,高中老师是很好的证明人,他们作为社区中的一份子,可以向大学展现出一个学生在成绩单和标准化考试中无法体现的素质。考试成绩显示这个孩子数理化很不错,但是老师还可以说,这个学生又是个文艺青年,喜欢读诗歌,喜欢自己写一些现代诗投稿到杂志社。大学可以从推荐信里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 作为学生申请文书的佐证。

从美国的社区文化视角来看,为何大部分学校还需要提供推荐信的理由就很好理解了。推荐信在申请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证明学生的成绩单的可信度,辅助验证学生文书的真实性

推荐信人的选择和推荐信的递交方式

推荐信应该找谁写,怎么写,始终是申请者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美国大学的一般要求是,至少得有一封推荐信是班主任或者升学指导开具的,其他一封或两封推荐信,是由任课老师出示的。还有的学校允许学生递交额外推荐信,不限制于高中教师,可以找校外的人士进行推荐。

班主任或者升学指导是固定的,任课老师应该找谁,那就成一个问题了。对于有选择障碍的学生来说,从七八个老师中间挑出两个人,有的时候还真不那么容易。在这里,我们AADPS的老师给出几个选择推荐人的原则:

尽量找跟自己关系最好,最能够了解自己特点的任课老师,比如你的数学竞赛教练,或者是你的社团活动辅导员。

尽量找一个文科老师,一个理科老师,来体现自己驾驭不同学术领域的能力。

如果一个老师有美国知名大学的学历,也可以考虑让这个老师成为你的推荐人。

这三个原则,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列。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具有知名美国大学学历的老师,不是排在重要性的第一位呢?道理也很简单,美国大学需要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的人来提供证明,如果这个人跟学生关系比较疏远,没有怎么教过申请人,私底下的接触不太够,写出来的推荐信就会都是套话,没法体现出来学生最重要的特质,学校对这个老师的推荐信也会抱持怀疑态度。所以老师教什么, 学历是高是低,都是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的, 最关键的还是老师与学生的个人联系有多深。

不过从实际经验来说,一般孩子对什么科目特别有兴趣,跟教授那个科目的老师关系也会最好。所以一个计划申请数学专业的学生,找数学老师写推荐信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你跟所有老师关系都很好,对很多科目都有兴趣,无法分辨出高下,那么就把你最重要的活动和奖项列在纸上,然后一个个地看,哪个老师能够对你这些重要活动作出比较专业和中肯的评价。比方说你最重要的是商业竞赛类型的活动,那么经济老师就能作出一个更加专业的评价,他或她就是跟你关系比较亲近的老师,可以考虑找这位老师写推荐信。

说到推荐信递交的方式,分成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所谓线上递交,是推荐信不需要邮寄到美国,而是通过线上的申请系统,如通用表格系统common applicaton,和国际学校常用的naviance系统,把电子版提交上去。线下提交,就是不通过互联网,而是把需要填写的表格和推荐信都打印出来,签上字,然后装在专用的信封里,通过快递寄到学校的招生办公室。招生官会手动把材料归档,然后在学校官网的追踪账号里更新材料的状态,直到追踪系统显示“已收到”,递送才算全部完成。

目前,国际学校都采用线上递交的方式。这种递交方式比线下更加保险,材料递送上去之后,美国的大学不会丢失材料,确保能够即时收到。而且也无需支付高昂的国际快递费。但是线上递交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必须能够操作全英文的系统,而且要在线上填写一些表格,作为推荐信的辅助。如果老师对英文不熟悉,就会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普通高中的老师,在选择线上递交,还是选择线下递交推荐信这个问题上,就会比较纠结一些。如果老师英语比较好,责任心比较强,能够操作英文的系统,那么还是选择线上更方便。但是如果老师英语水平有限的话,就涉及到学生可能需要帮助老师开设线上账号和递交的问题。同一个班里,如果有好几个学生都选择出国,然后这几个学生都选择走线上递交的方式,就有可能出现同一个老师却有不同账号的问题。早几年美国大学并不太在意这个问题,但是近两年大学变得越来越严格。如果出现了这种状况,可能会影响到录取。所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为老师开设账号的时候,务必注意其他申请出国的同学是否也在为老师开设账号,尽量大家统一账号。如果统一不了,那就还是走线下递送更加保险。

线下递送的话,每个老师的推荐信至少准备十五份,以二十份为佳,以免在递送的过程中出现丢失的状况。线上递送则不用计算份数,只需要把学校添加到在线表格里就可以递交。

推荐信在申请中的角色是什么?

推荐信里写的东西,在申请文书里就不能出现;同样的,申请文书中写的东西,在推荐信里就不能出现?这个在出国留学界流传了许久的传言,究竟是不是真的?我们AADPS的老师可以非常郑重地告诉大家,并不是这样。

作为申请文书的辅助,推荐信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招生官提供另一个看待学生的视角。所以学生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或者课外活动,在推荐信里出现无可厚非。但是要用老师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举个例子,比方说一个学生最重要的课外活动是进行流浪动物救助,在动物救助组织长期担当志愿者。学生在自己的文书里是这样写的:我在动物救助组织里跟小动物有很好的互动,我给他们起了不同的名字,给它们梳毛,替它们找领养人。我热爱动物,这样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而推荐信里,可以这么写:这位同学一直以来都热心公益,我听闻他在校外做了救助流浪动物的活动,帮助不少小动物找到了领养人。他的精神值得他的同龄人们学习,我们学校的老师也都对其十分赞赏。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就能看得出来申请文书和推荐信是怎样相辅相成的了。申请文书更加私人化一些,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描述申请者的内心世界。推荐信比较官方化,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评价申请人的学术品质和人格特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推荐信里提到的事情,尽量都是老师能够观察得到,并且能够作出评价的。一些过于私人化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出现在推荐信中了。比方说自己跟家人相处的一些故事,这些老师很难观察到,而且也无法评价是好是坏,就不适宜写在推荐信里。

一般来说,班主任的推荐信比较全面,涉及到一个学生的学术、课外活动和人格方面的特质,对学生进行比较综合的评价。任课老师的推荐信会更加强调学生在其教授课程上的学术能力,突出某个方面的特点。当然,如果任课老师同时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有所指导,比方说物理老师指导了学生的水球实验,那么也可以花一些笔墨讲讲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随着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在逐渐增加,推荐信的重要性,确实是在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一些公立大学可能是出于减少工作量的考虑,不需要学生递交推荐信,如加州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但是,对于一些竞争激烈的私立大学来说,当两位申请者条件相当,齐头并进的时候,一些微小的因素都可能会成为胜负的关键。推荐信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关键。所以对于要求推荐信的学校,我们还是不可马虎,要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材料。

额外推荐信的分量

除了三个高中的老师之外,有的学校允许学生提交额外的推荐信。这个额外的推荐人,可以是大学的教授,企业的老总,社会知名人士如明星、政客等等。但是这一封推荐信,在申请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这个就涉及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在规则:能够对申请产生实质影响的额外推荐人,必须是学校认为足以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角色。美国高等教育并非是做慈善,而是一门生意,需要拉拢社会上的关系,广泛吸取资源。而对于美国大学来说的重要角色,就是能够为大学提供有效资源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在美国有着强大的商业影响力,能够拉拢更多的企业家向学校投资,也有可能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所的领头羊,可以为大学提供新的学术研究项目。

所以,如果额外推荐人能够打中学校的这些需求,那么就会非常有利于录取。申请人若是认识私立大学的校董,或是某所大学所在地的知名企业家,找他们写推荐信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认识某个美国大学的研究所的领头羊,也会是一个有利的资源。

但是额外推荐信这件事情不必强求,事实上,有不少学校并不接受额外推荐信。相当于是学校明确表示不考虑学生在学术之外的“关系”。如果额外推荐人跟学生之间关系十分疏远,从来没有见过面,这样的推荐对于学校来说也不太有说服力。反之,如果额外推荐人是申请人实习公司的老总,或者是运动队的教练,给申请人写一封推荐信,虽然不一定能够保证录取,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学生在校园外的出色表现,也是可以给申请加分的。

总的来说,额外推荐信属于能够有很不错,但是没有也不会对申请有多大影响的附加材料,申请人不必为此太过于担忧。

总结

至此,我们谈到了美国大学为什么要老师出示推荐信,应该找哪些老师来给自己写推荐,推荐信在申请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还有如何评估额外推荐信的作用这几点。推荐信在申请中是一个相对“低调”的材料,它因为有的时候是由老师来完成,有的时候是学生给老师提供材料而完成,而处在一个相对晦暗不明的地带。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应当被忽视,认识到了它的作用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让推荐信在申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它成为印证申请者优秀之处的重要素材。

大家对推荐信有什么疑问和想法,也可以通过公众号和app跟我们进行沟通交流,我们老师将会很高兴为你们解答。

重要通知

本文为AADPS原创,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16/9402.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