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幸福的一些想法

原作者:Michelle G. 发表于MIT招生办公室博客

同志们,又到了一年中的这个时候了。从我第一次进入大学课堂开始已经整两年了,回想起那时的感觉,真是又怪异又奇妙,这也包括了我将在接下来的一周看到上千名的新生带着兴奋、焦虑和好奇的双眼涌入校园时的那种感觉。我现在正坐在这努力思索怎样才能给你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比如,“记得去上课!饮食和睡眠要规律。玩得开心!”等等,这些确实是好建议,但是我会觉得说这些有点不真诚,因为我自己从来没遵守过。我也可以随便说一下为什么MIT是“全世界最棒的地方”,但是同样的,如果我真诚一点,我就要证明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事实,然而有些人会反对。比如,对于大二的我来说,MIT确实是全世界最棒的地方,但是大一的我却不这么认为。

对于大一阶段的回忆并不是所有都是美好的。即使现在想起来,我都会有点难为情,我敢说大一阶段的我,是那种你绝对不想从她那获得建议的典型。我不是在这和你唠叨我的过去,而是更想强调它的反面,那就是从大二开始,我在MIT的生活开始美好起来,而且我现在可以真诚地、毫无讽刺地说,这里是个很棒的地方。我的饮食和睡眠依然很糟糕,我也会继续有事没事逃个课,但是我感觉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做得这么好,而且我对下学期满怀期待。很显然,有些东西改变了,而且通过自省,我知道了是什么促成了我在情感上的这种变化。我想如果我们身处一个完美的世界,那么我的经验从一开始就不会和你产生一点关联,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所以你可以看看以防万一。

所以,关于幸福我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你不会因为逃避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而得到它。你不会因为还有一个小时就交作业了,于是疯狂地谷歌就为了应付作业而不挂科就得到它,你也不会因为只是出于义务而去参加课外活动就得到它。如果你学习的动力是为了考高分,那你就不会在课堂上享受到快乐。如果你去社交主要是为了消除孤单带给你的焦虑,你同样不会有好的体验。而且,如果你习惯性地无法让自己自觉地起床,直到你开始臆想忽视闹铃声所带来的各种不好的后果,也许不久之后你就会开始感到沮丧,你会想,“我不懂。我把所有需要我安排的事情都安排妥当了,我尽力避开了那些我应该避开的不好的事物,我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简直完美,那么为什么我还是不开心?我出了什么问题?”

更糟糕的情况是:在这种心境下,你可能在尽力避免不好的事情中失败了。比如说,你没法说服自己去做一件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事情,或者你感受到了短暂的孤独,或者发生了某件完全超出你控制能力、需要你承受很大的压力才能去克服的事情。这些事例也许没那么惊天动地,但是你之前一直在拒绝不好的事情,所以现在你未必有承受这样事情的能力。

也许你会做得很好。大多数人都做得很好。但是也可能最终在某一时刻,你会感觉到无力应对。也许过段时间,你会发现一切又都说得通了,或者也有可能,你会被负面情绪的急剧增长而压垮(你会想,这一切都有什么意义?)。也许这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有意地躲在毯子底下,拉着窗帘,房门紧锁,天知道你这样把自己关了多久,然后在某一时刻你回了朋友叫你第二天出去玩的短信,向她解释你不能出去的原因。然后她会说她明白,并让你照顾好自己。

找出一个理由让你从床上爬起来,并不会像翻开一块石头,然后叫着“啊!它在这呐”那么简单。它是个迂回的过程。它更像是你翻开一块石头,然后找到一小片残缺的纸片,上面写着“向北走25步”,然后你会觉得“啥?你是认真的吗?就一小片这种东西?”之后你就会转头回家,因为这看起来太粗糙了,而且你也没这种心情。但是当你某天有了一点动力的时候,你就会回来,即便只是为了消除好奇心。走完25步之后,另一块石头下面有一个更隐晦的指示,40步之后你又收到了一条信息,然而现在你已经没精力坚持下去了。但是第二天,你又觉得有了动力,你回到上一个地点,虽然指示变得越来越神秘,但是每一条信息都让你比之前更好奇了一点,直到不久之后你来到守门的怪兽跟前,解答出了它的谜题,埋葬了亡灵的尸骨,你仍然不知道最终它会指引你走向何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你不再死宅在床上了。

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是从中学时期开始的,然后我在新生IAP(Independent Activities Period,MIT的一个特殊学期——译者注)阶段才读完它。我的注意力总是会被街边那种双臂摆动摇晃的充气人型物(那种东西叫啥来着?)所吸引,所以如果我想读完这一页,我必须强迫自己专注在文字上。幸运的是,屋里就我一个人,我把自己埋进枕头和毯子里,没什么东西能分散我的注意力。这本书讲的主题是我一个密友经常愿意谈起的,然后我也肤浅地迷了它好多年,甚至想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历史。当我问那个朋友他是怎么对这种东西懂这么多的时候,他告诉我,一有空他就读这本书。然后我问他,“多久读一次?”他想了一下,“一天一小时?”然后我说,“哇,那可够多的。”

读完第二本书的时间就短多了。这是本关于历史的书,很有趣,能够读完我觉得挺自豪的。它不像是你需要从下一页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来反对其他观点,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你到达了一个比起始点更远的地方。更特别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没有刻意避开任何事物。如果我没开启这趟阅读之旅,我可能会打个盹之类的,那我就什么都体会不到了。

春季开学的时候我开始在网上寻找更多有价值、有意思的读物,虽然有时候我也会忘记整个世界,什么都不做,这都没关系。在课业中我努力保持在B就好了。只要有可能,我就会阅读和学习,每次这么做之后,我都隐约觉得自己更加乐观积极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按部就班地这么走下去,几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找到了所谓的“初心”。

夏天来临的时候,我决定去学经济学。从我是个笨拙但真诚的15岁少年、唱着无政府主义歌曲开始,到我成长为一个更聪明、稍微不那么焦虑、走在街上喜欢思考政治经济学的19岁青年为止,我对这个学科涉及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那个夏天的大部分空余时间我都在探索有关这个学科的问题,然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了。

所以,关于幸福我学到的第二件事就是,你应该保证在你的人生中,至少有一件事你做起来是充满活力并且是心甘情愿的。我希望你认识到,我并不是假设所有的不愉快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我也绝不是在试图对不健康的情绪倾向框定出简单的治疗方法(况且也没有这种简单的方法)。我只是说它改变了我很多,而且我注意到它也给别人带来了这种影响,就像是有个无目标的陷阱,你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而你有了这样一件做起来开心的事,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不同。如果你敲我的房门,告诉我你不满足、不开心或者觉得空虚,那么这会是我给你的一个建议。

我不知道对于这个概念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名字,但是和别人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只是称它为一件“事”。比如说,“你应该找一件事。”“他、她或者他们应该找一件事。”这是一个比“兴趣”更宽泛和模糊、比“热情”少了很多难度的概念。当你沉浸在一件事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收获了一种无形的东西,而它会推动你前进。你不是出于义务去做这件事,也不在乎它的结果,就像是你去跑步,只是因为喜欢这种感觉,而不是为了追赶或者躲避某些东西。它也许是你认同的事物,也许是别人用来认同你的事物,比如有人会说,“哦他呀,他是那种很安静的人,象棋下得特别棒。”这是一件你不在乎它在传统观念里是不是有益的事,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也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这件事可以是一个你喜欢的学科、一个活动、一件你组织的事、或者其他任何事都可以。如果它是你在课堂上学习的课程,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就换一个吧。”这样简单地抛出解决的办法虽然令人反感,但是我仍要鼓励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这么做。如果你觉得这是妄想,或者你就是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找到喜欢的专业,那也可以。只要保证你有一件可以令你满足、给你起床动力的事就行。玩乐队、健身、烹饪或者跳舞都行。努力向你的理想和它的圈子靠近。想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律师、扑克玩家、制作人、企业家或者无赖,什么都行。做那些你在活动中看到会说,“啊,这看起来还挺有趣”的事。如果你有超过一件以上这样的事,那就更好了。

这里的“事”是和“人”相反的概念。有社会关系很重要,但是我已经不太相信如果你不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单靠好朋友就能够解决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虽然我不清楚是否这只是我单方面的想法,还是其他人也这么觉得,又或者这种情况因人而异,但是以我的经验来说,社会关系有点像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我个人的意见是,你要爱你的朋友,享受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光,但是如果你只是出去玩的话,那种慢慢让你进步的必要元素就会消失。而且,别人也会有忙的时候,那么学会独处就变得很重要了。

最后,给新生一个提醒:在GIR课程(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MIT的新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和入门课之后,一切就顺利了。如果你在前一到两个学期内对课程没什么兴趣,也没什么动力学习,这绝不意味着你会一直如此,也不代表你有什么不足。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他们安下心来钻研一个专业的时候,那种感觉非常好,一旦他们开始对这个学科产生感觉,他们就会在学业上享受到乐趣,并且非常能融入学院的氛围。我的大二春季要比大一秋季好过很多,即使大二的时候开始记录成绩(在MIT,大一不记录成绩,A、B、C的成绩会显示为Pass,D或F显示无成绩——译者注),而且我还参加了6门课。在MIT学习并不轻松,但是一个喜欢自己工作的人和一个勉强自己专注在学业上,并且只关心成绩单上显示的数字的人,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要再混淆缺少兴趣和缺少天赋的差别了。

总之,我希望你下学期回家时,能够毫不犹豫地说,“我爱MIT”。我希望你能够有这样的体会,即使不能,也不要惊慌,因为有时候确实会有体会不到的情况,这也没关系。如果你觉得它对你的精神造成了影响,那么你应该去寻求帮助。如果你觉得需要放松一下,那么让自己轻松下来,或者去找一些让你有动力的事去做。记住,如果你不适合MIT,那么它在当初就不会录取你,就像有时候这个世界也会让你觉得失望一样,一小段艰难的时期并不会成为你的终点。所以,继续勇往直前吧。

重要通知

本文由AADPS编译自http://mitadmissions.org/blogs/entry/thoughts-on-personal-wellbeing,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16/9391.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