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老师这个职业就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届地送走自己的学生,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为一个美国本科留学的指导老师,这种感觉更加鲜明,每年六月美国大使馆发出一批又一批F类签证的时候,就是我们跟每一届学生道别的时候。这种道别固然令人恋恋不舍,也让人感到欣喜,看到学生兴奋地奔赴前程,体会到他们的未来充满了许多精彩的可能性,如梁启超说的“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今年又到了道别的时候,我们送走的这一拨学生里,却有着这么几个特殊的孩子——他们最终选择了录取自己的学校里最“热门”的那一所,然而在此之前,他们中不乏说着“特别不想去大家都会去的学校”的人。
“想来想去,问了好多人,还是觉得这所比较好。”其中的一个女孩子这样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但笑容里多了几分坦然。比起当年说的“不想去热门校”时的焦虑,负担已经减轻了不少。
为什么他们最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说到热门校,大家可能会想到中国学生熙熙攘攘的那些学校,像是国际学生比例最高的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伊利诺伊香槟等等。但是除了中国学生比例之外,判断热门校还有几个指标,比方说中国学生的申请人数比较多的学校,如加州大学的几所分校,波士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等等。它们的国际学生总体比例从数字上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在过去几年内,中国学生的人数有显著增加。“中国学生扎堆”是一个听起来有点刺耳的词,直到现在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更多的接触美国的社会,而不是总跟中国学生混在一块儿,这样的话跟在中国读大学没有区别。所以中国学生的比例越低越好。”曾经有家长这样对我们说道。
扎堆确实是中国学生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不过是利还是弊,却要从更为综合的角度来看待。为什么这些学校中国学生申请的人数会比其他学校要多得多?为什么即使一开始不愿意去“跟风”的这些学生,在拿到了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之后,经过反复比较,还是选择了热门的选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纠结的地方?放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今天想跟今年正准备申请的家长和学生谈谈这些问题。
“热门学校”的渊源
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一所美国大学在中国的申请者中特别受欢迎,多数人的回答估计是“排名”。的确排名是参考选校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仅于此。事实上,有的排名较高的学校,反而没有排名比较低的学校要来得受欢迎。比如排名三十多的凯斯西储大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吸引力没有排名四十多的伊利诺伊和威斯康辛那么高。这些“热门”的学校,往往有其特殊的渊源,才会始终得到中国学生的青睐。一个重要的渊源就是这些学校与中国长久的友好关系。以普渡大学为例,这所学校在民国时期就与中国的教育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响亮的名字如邓稼先,梁思礼,王补宣,对于热爱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耳熟能详。这种历史传统让普渡大学在综合排名六七十名的学校中变得比较特殊,无论是申请者的人数,还是申请的竞争激烈程度,都要比同类排名的学校要高。另一方面,普渡接收的中国学生数量,也多于同类的大学,它对中国留学生有着更加积极的政策,也让它的录取率比较可观。
如果屏幕前的你愿意打开维基百科,去查一查综排前一百的大学里,那些中国学生申请得最多的几十所大学的历史,你会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都在于培养过一定数量的在中国有影响力的校友,并且在美国本科留学浪潮兴起之前就已经与中国大学有紧密的合作。于是这些学校对留学生的接受度也会比较高,每年能够吸纳的留学生数量会比其他学校要更大。那些与中国关系没有那么稳定的学校,其招生政策的变化会更加具有偶然性,换一任对中国市场有兴趣的校领导,招收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多一些,但是换了另一任,则未必如此。
其次,热门的学校往往在中国学生最常申请的专业上有比较突出的排名。中国学生申请的专业在这几年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倾向,申请基础学科的数量在增加,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清一色的工科和商科,但是总的来说工科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仍然占据最高的比例,商科其次。经常被申请者戏称的“大香槟”和“大普渡”的工程学院的排名都在前十的行列,这几年备受欢迎的华盛顿西雅图的计算机专业排名也在前十名之内。纽约大学则是因为本科商学院很优秀,也成为众多申请者追逐的目标,作为一个排名三十出头的学校,其商学院之申请难度可以与前二十的学校比肩。相比之下,一些综合排名很优秀,但是在工科和商科上排名不是特别突出的学校,就不会得到这么多的青睐,中国学生对它们的熟悉程度也会相对低一些。
除了与中国友好的传统以及专业方面的优势,还有一个就是地理位置的因素。热门的学校多数位于美国的东北部和西海岸。选择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主要是为了以后就业的考虑。虽然现在中国留学生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一旦去美国留学就不打算再回中国来,但是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在毕业后先找份工作锻炼上几年,开拓自己的眼界和处事能力。东北部是美国传统的经济文化中心,西部海岸则是新兴科技的发展区域,这两个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外国人更加容易能够找到工作的机会。除了这两个区域之外,美国的中西部如德克萨斯州,以及东南部如北卡罗纳州和弗吉尼亚州,也有新兴的科技发展去可以提供工作机会,所以在这两个区域的中国学生人数也不少。
然而最后一点,也是中国学生容易忽视的一点,那就是热门学校往往没有深厚的宗教背景。关于具有宗教背景的大学,我们的家长曾经与我们的老师有过深入的讨论:如果一所大学对学生的宗教背景很强,大部分学生也是教徒,也许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样学校的管理会比较严格,纪律严明,学生可以专注于学术。然而对于多数是无神论的中国学生而言,困难的不是学校对宗教课程的一定要求,也不是严格的纪律——考虑到中国的高中管理要比这些都严格得多,最困难的还是怎样融入到教徒的群体中。在身边的同学都有一定信仰的时候,无神论的你也许可以跟他们谈笑风生,但是难以成为他们认同的community中的一员,时间长了之后在世界观方面的分歧也会导致交往难以深入下去。一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比较生僻的宗教如犹太教和摩门教,要深入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犹太教背景的叶史瓦大学和摩门教背景的杨百翰大学,每年的中国申请者数量都很少,录取的人数也寥寥无几。这些大学的主要资助来自于宗教团体,不依靠于扩大留学生的数量来增加财政收入的策略。反观中国学生常申请的几十所学校,它们更加世俗化,校园里的观点也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校园里,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归属感。
所以我们可以把热门学校比喻成一条大道,人们选择走这条坦荡大道而非通幽小径,往往有其理由。与中国的友好传统,突出的专业排名,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校园文化是人们走这条大道的重要原因。但是每年也会有一些用于探索的学生,选择一些更加冷门的学校,去探索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对教育质量有着自己的见解,对学校的特质和文化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AADPS的老师也会全力鼓励这些同学的探索吗,毕竟曲径幽深处,别有天地。
选择热门学校的利与弊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红海,用来形容过度竞争而失去利润空间和发展机会的领域。选择的人多起来后,热门学校是否也会变成“红海”?在美国本科留学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的今天,“热门”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危险的词,让人惴惴不安。然而事物皆有其两面性,不存在绝对的利与弊。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弊端是什么,利处是什么。
对于申请者来说,“热门”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往往对申请者有着更高的要求,如南加州大学的会计专业,或是华盛顿西雅图的计算机专业。这些专业的录取平均分会比其他专业更高,淘汰率也相当高。所以如果要申请这些大家都想去的项目的话,就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多给自己留几条后路,不要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上面。或者采用曲线救国的路线,先申请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经济等比较容易跟工科和商科接轨的专业,进入到自己想去的学校,再寻求转专业。
然而热门学校的竞争者虽然多,其录取率还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比冷门学校忽上忽下的录取率要容易预测一些。“可预测性”是申请热门学校的利处。这也是为什么虽然“红海”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利润空间已经不大,但是他们仍然愿意留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展,而不是贸然踏入“蓝海”。因为蓝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需要企业从经营策略和运营方式上都做出全方位的改变,风险很大。录取政策上的相对稳定性是热门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们成为热门学校的原因。所以对于一个即将申请的学生而言,在选校名单上保证至少有四所以上录取率相对稳定的大学,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有了这些学校做基础,再去冲刺录取率不稳定的冷门学校,心中也会更加有把握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热门学校也在削减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加州圣地亚哥和伊利诺伊香槟这两所学校在2015年申请季录取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许多国际学校被加州圣地亚哥录取的学生数量比2014年减少了一半左右,伊利诺伊香槟则是在部分学校里出现了这种情况。这几所热门学校的录取率的降低,确实说明“红海”在变得更加危险了,这也鼓励着我们的学生去更多地探索“蓝海”。
对于已经录取的学生来说,热门学校意味着更多的中国校友。这就回到了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个问题,中国人扎堆的学校到底好不好?社会上普遍认为,中国学生如果在学校里总是跟中国人混,就难以融入美国社会,以后不利于在美国的长期发展。然而事实上是,美国社会始终是一个少数族裔抱团的社会。中国人跟中国人混,印度人跟印度人混,非裔美国人跟非裔美国人混,就像今年初风靡世界的迪士尼动画片《疯狂动物城》里描述的那样,兔子有自己的兔子镇,啮齿类动物有自己的微型小天地。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美国社会的缩影,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其受到的极高评价也反映出了它反映出的辛辣现实。
如果说中国人抱团不利于今后在美国社会发展,不是因为抱团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因为中国人这个团体还不够团结和强大。随着中国本科留学团体的不断增加,中国学生的影响力是在不断增加中的,多元化的程度也在增加,所以抱团的消极意义也在逐渐减少,积极意义也在增加。当中国人抱团的能力像犹太人或者印度人那样强大,在美国的科技行业、金融业和学术界也能占据强有力地位的时候,“抱团”就会成为一个正面的词语了。
所以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中国学生多的热门学校,有利于中国学生跟自己的同学建立更好的关系,以后无论是在美国发展,还是回中国发展,都会有更加广阔的校友网。如果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质量比较高,对职业的发展就会更加有利,你的中国同学可能会成为你的得力搭档,甚至是你的投资者——考虑到出国留学的大多学生家里都有家族产业,他们的确有可能成为你潜在的投资者。从消极的一面来看,中国学生过多的确不太有利于你接触到跟中国社会不一样的文化,难以理解不同群体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可能会导致眼界难以拓宽,影响到你之后的长远发展。减少消极影响的方式就是尽量参加不同团体的活动。你跟中国学生抱团,与你参加不同团体的活动并不矛盾,你可以同时在几个社团里,又跟几个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抱团”这个词从深刻的意义上来说,是在资源上和价值观上的互相支持,它不仅仅是肤浅的“不跟其他人玩”的概念。尽量多跟不同的人交朋友,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试着在不同的地方生活上一段时间,参加学校的海外交换项目,都是克服狭窄眼界的方式。能够正视“抱团”这个概念,学会充分动用身边的资源,也就能够真正地懂得怎样在美国社会也好,在中国社会也好,扎根发芽,枝叶繁茂。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开始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学员在一年前说着“我不想去大家都会去的那些学校”,最后却还是做出了跟自己当初想法不一样的抉择。留学申请本身是一个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充实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理解了更多在潜藏在表面之下的事实,你会意识到你当时的想法也许有些幼稚,也许有点道理。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原先的你正在逐步蜕变成一个更加成熟和全面的个体,准备好踏上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无论你选择的是坦荡的大道,申请者都为之心仪的热门学校,还是幽深的小径,录取中国学生寥寥的冷门校,经过这样的思考之后,你都能更好地成为你要成为的那个人。
重要通知
本文为AADPS原创,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16/8652.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