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四则,是AADPS陈欣老师闲时偶得之拙作,今天一并分享给大家。
没什么大不了的
人嘛,有的时候就是要活得洒脱一点。这点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吧。
在当年我拿到美国大学的全奖offer的时候,以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就已经跨过去了,未来的六十年应该就看得相当清楚了。但是事实上,后来发生的情况是这样,我有在给远在地球另外一个角落(不是中国不是美国,猜猜看是哪里?)未曾谋面,连真实姓名的都不知道的人工作,然后拿$200的时薪(猜猜我做什么工作?)。拿到第一笔钱以后,我因为自己没有车(我当年出过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所幸没人有大碍,但是心理上这个坎这辈子估计是过不去了),是坐了三个小时的免费公车,在那片儿最高档的一个Mall里面给自己买了一双最高档的皮鞋。当然,我也有落魄的时候,有在学校的沙发上睡过几个晚上(还和一个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哥们抢过),滋味相当之酸爽(去年有家长这么问,不过我真的没有去赌钱!)。不过说到赌钱,我也被教会里好心的阔太太带上(我和她家小朋友相处得很不错),见识过两天大西洋城里面真正纸醉金迷的生活(我还被拉上玩了15分钟“赢了算你的、输了算我的”。当然我肯定是不好意思继续玩啦,不过那个二十五美元的筹码,我坚持没有兑现,现在还一直安稳的放在我老家书桌的抽屉里)。我还教过一位兄弟会、戴耳钉的酷酷的小哥学习写中文作文、帮一位网友建立一个追踪cop-killer(主要是通过谷歌新闻追踪这些很可能是人渣的人的保释期,并号召民意尝试阻止他们保释的通过)的网站作为献给他父亲的生日礼物、协助一位退休教授把不能开机的旧笔记本电脑的光盘取出来(得拿一根针捅一个小口,估摸着一般人不知道这个)……
总之,你的美国留学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挑战等待你去探索和发现。而且陈老师这些可能压根就不算什么,你只要去问问你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者家里任何一位长辈(实在不行看看Big Fish和Forrest Gump也行嗯),一定会发现让你惊叹不已的经历。所以现在这些分数啊、排名啊、压力啊、焦虑啊,在未来回首往事,你会发现都是完全不值一提的事情。年轻的生命不应该瞻前顾后,你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向这个世界张开你的双臂,接受它慷慨的赐予。
写下所有的东西
写下所有的东西,是大部分时间管理方法论的基石。之所以要这么做,是由于人类大脑和心理的特定结构所造成的。你可能为觉得讶异,当你把书包挂在架子上的时候,架子并不会怎么样;但是如果把很重的书包在手里提一天的话,保准第二天手臂得抬不起来了。物理上说,生物体即便在维持一个特定状态的时候,也是要消耗能量并对自身有持续的损耗的。这个现象在心理上也是完全一样,对于电脑和手机,大部分信息即便在关机的时候也能有条不紊的保存着;但对于人脑这台生物计算机,虽然在某些方面(比如道德和价值观的判断)有远胜于机器的功能,但却要持续不断的消耗心理能量来维持对事务状态的跟踪。
这么一来,主要的后果有两个,算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吧。一个是,不断消耗的心理能量相对来说并不能带来很大的功效,反而导致了当前活跃的任务得不到充足的补给,导致整个人的做事效率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另一个是,当有紧急、必须需要全神贯注才能顺利完成的事项出现时,人脑的任务切换机制很可能会直接把当前正在维持的任务切断。然后你就会觉得一直觉得什么地方不太对头,几天之后才会突然一拍脑门发现:“糟糕!那个XXX没有做要挂了!”当然更多的时候来说,可能就永远想不起来这件事了。无论是哪种情况,这对于申请都是灾难性的。
AADPS的老师们用专门的工具来处理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的活相对来说要更杂一些。但是对于大家来说,倒未必要搞得这么复杂。比较简单的手机电脑同步的日历、记事本、云笔记,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乃至于马克笔和便利贴都可以。相对来说,培养起随时把待办事项记下来的习惯反倒要更困难一些。诚然这种习惯是反人性的,因为人都是习惯于能懒一下则懒一下。不过其实别的方面不好说,陈老师很确定在这一方面,小的投入是为了获得巨额的回报的。而且,不会觉得当完成一件事情,然后把对应的待办划掉或者勾掉的时候是很有快感的么?
给自己一点奖励
好吧,你说并没有什么快感,因为你不像陈老师一样是处女座。嗯嗯,不过这点其实并不是很重要,条件反射都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陈老师自己的话一般是每改完一所学校的文书看一集火影忍者(之前是死神,再之前是妖尾,再之前好像就比较杂了),今年预计可以把这个彻底追到最新的。话说忍界大战还真是……关于这种奖励的选择呢,其实也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一些常见的选择可能有口香糖、楼下或者操场上走十圈、听三首音乐(如果你干活的时候不听音乐的话)and so on and so forth。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咯~
当然,涉及到以下几点的话,可能不会是合适的奖励选择。第一,剧烈的体育运动或者可能产生沉迷的活动,比如说一百米短跑或者电脑/手机游戏。前者的话身体上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切换过来,后者的话,嘿嘿,你确定你还想把活干完么?第二,时间可能超过二十分钟以上的活动,比如美剧。不是说追美剧不好啦,只是不能作为完成任务的奖励,不然整体上大部分时间就真的是在看剧而不是在做事情了。第三,主观上不能随意停止的活动,比如和男/女朋友聊天,不过这个达到了那种收放自如的境界的人除外,一般人还是不行的吧。第四,长此以往会造成不大理想后果的活动,比如一次吃半板巧克力之类的,这个确实有点夸张,别说我没警告过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好吧,这个要说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坑的书《秘密》(The Secret)和吸引力法则(the Law of Attraction),我们中文里面也有心想事成这么一个说法。当然,陈老师要说这些都是错的,或者至少是有条件成立的。
吸引力法则和这个宇宙里面最大的秘密,确实是你想要发生的事情都会在你生活中发生。你觉得今天会有好事情,你可能就会在上学路上碰到死党闺蜜或者心仪的男神女神。你觉得今天似乎不太妙,你可能会1)忘带课本 2)考试题目做不完 3)手机不知道丢在哪里了。所以这个步骤之一是要去要求。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在思维定势里面可能就没有意识到生活其实是提供有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人,你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钱,你当然也可以被你的dream school录取。这不是说不要有理性的评估,而是说在感性上不要去拒绝这种可能性,更不要让任何人替你去拒绝掉它。
当然,在要求之后,你要确保你要求的是正确的东西。拿金钱做个例子,我觉得任何正常人类都不会拒绝唾手可得的财富。但你确定你要的是财富,还是财富背后可能派生出来的东西呢?如果你要的是派生物,或许直接要求这个比较好。有很多投资银行家能日进斗金、香车美女。但他们其实本来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金钱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但是事实上他们十八小时每天的工作时长让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很不快乐。与之相对的,陈老师有看到一些教会里的同工(其实陈老师自己情况也差不多,不过就不好自卖自夸了,哈!),全职服侍弟兄姊妹,靠教会里面自愿的捐献过活,脸上却洋溢着喜乐。总之,我的意思是有必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人人都想进ivy,但是ivy真的适合你么。
以上两点很难,但是接下来这一点更难。千百年来,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用尽毕生的精力试图去了解我们这个宇宙的运行规律。有人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人说是决定论(determinism),有人说是因果或者说业(karma)。但是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同一样东西,宇宙会考验它的每一个孩子,看他们真心的在哪里。你可能试一下,宇宙立即就能知道,但是它会不为所动。再试一下,第三下,第四下,百下,千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滴水石穿、铁杵成针,一切的门都会为你打开,一切的道路都会在你脚下显现。宇宙是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忠实记录者,你所有的尝试,看似没有任何效果,但其实是以光速以你为中心向外发散,在狄拉克海上划过一片片涟漪。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汗水和泪水,都会以你无法理解(也没有谁能真正理解)但确是实实在在的方式回归到你自己的身上。坚信并深爱这个宇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