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美本早申请录取结果分析(下篇)

刚刚过去的一周,对于已经递交了美国本科早申请的同学们来说,想必是充满了紧张、期待、不安、欢笑和泪水的一周。在这短短七天里,几乎所有ED的综合类大学和文理学院都已经发放了录取,不少同学尝到了坐过山车般的体验,每天凌晨六七点钟打开自己的邮箱,都在心里暗暗祈祷能够看到“恭喜”的字样,偏偏有些学校还要卖个关子,不直接发送录取邮件,而是让学生到学校官网的系统里自己查看录取状态,对于一些容易紧张的孩子来说,打开邮箱已经足够刺激,登录学校官网系统又来一重刺激,那种感觉确实一生难忘。
 
下一周,EA的学校就要全面公布录取结果了,大家关注的弗吉尼亚、密歇根安娜堡、威斯康星麦迪逊等学校预计会在美国的圣诞节假期开始前发放结果。今天上午,综合排名五十八的福德汉姆大学已经发放了录取,我们AADPS的学员以SAT单次最高分不足1800的硬性条件,摘下了这所位于纽约市,地理位置优秀的学校的录取,值得庆贺。目前为止,美国大学的ED和EA录取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跟往年录取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我们AADPS的老师不会满足于简单地说说“今年的形势比往年变得更加严峻了”这样的话,事实上,竞争的沉重压力几乎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感受得到,在朋友圈里不断刷出“大神”级别的优秀学生拿到拒信的消息,让不少申请者惶惶不安。但是在这种严峻形势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今天的周五话留学,会对美国早申请留学的新特点进行深入剖析。
 

老牌出国强校的优势

 
“学校传统”这个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的东西,对于大陆的申请者来说,也许还是一个不那么明晰的概念。所谓学校传统,在申请的语境下,指的是一所高中在美国诸多大学里的声望值。如果这个学校历届都有固定数量的学生录取到常青藤级别的名校,这就证明该校的学术实力和课外活动资源在名校招生办那里受到了认可,那么该校的顶尖学生,就比一所默默无闻的公立学校的尖子生更容易拿到名校录取。当然,美国的很多高中并不是很在乎大学的名次,有的高中与一些综合排名不高,但是拥有优秀的学术项目的大学有密切关系,这所学校的学生要进入这些项目,难度也会相对较低。比方说我们AADPS往届学员就读的一所美国高中,与辛辛那提大学的工程项目有密切关系,只要有高中升学顾问的全力推荐,要进入这个项目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2015年的美国本科申请,跟往届比起来,学校传统被放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从已经发放的前三十名校录取结果来看,我们熟悉的“老牌出国强校”,比新建立起来的国际高中,或是在高考中实力强劲但是在出国中竞争乏力的高中,都要更加有竞争力。在托福、SAT、AP等硬性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老牌出国强校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名校的青睐。我们已经见证了几个SAT在2200分以上的学生,都有五门以上的AP,有竞赛奖项和暑期学校经历,但是最终是来自于历史录取记录更为优秀的学校的学生,在申请前十名的大学竞争中胜出。
 
为什么学校传统在今年变得更加重要了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对中国学生的SAT分数不够信任,经历了泄题和延期的风波之后,他们很难判断学生的分数是否货真价实。与我们之前在关于SAT泄题的周五话留学文章里面预测的一样,他们把在校成绩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而往届有学生录取名校的高中开出来的成绩单,又比之前没有优秀录取记录的高中的成绩单更加值得信任。于是天平就朝着名校出来的学生倾斜了。
 
但是,仅仅是因为SAT分数出了问题,名校传统今年才得到了更多重视吗?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自2010年美国本科申请出现大规模爆发以来,今年已经是第六届申请者了,美国大学的录取也从一开始的大浪淘金,转变为了现在的精挑细选。以往UCLA,UIUC,密歇根安娜堡那种粗放的以SAT分数论英雄的录取方式,已经不怎么常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精明和全面的筛选方法。中国大陆的这些老牌出国强校,已经在美国的大学积累了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口碑,厚积薄发,在SAT遭遇全面危机的今年,最终积累成了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留学人群的增长,不少民办的国际高中或者是公立高中跟商业机构合办的国际部,在这几年纷纷涌现,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也让美国本科的招生官更加注重学生所在高中的口碑。
 
所以老牌出国强校在美本申请中得到重视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今年因为SAT改革而出现的混乱局势,只是促发了这种趋势更早地浮上台面。
 

地域、家庭与海外经历的重要性增强

 
如果仔细浏览美国一些大学的官方网站,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这些大学是按照美国的不同地区来划分招生官职责范围的,比方说东北部地区由两个招生官负责,中部由另外两个人负责,西部又有专人来审核。然而涉及到国际学生的时候,他们一般只会按照大洲来分配任务,比方说亚洲区,欧洲区,南美区。一些比较重视中国市场的学校,会给中国地区专门分配两个招生官。事实上,在中国留学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大学的招生官不会特别考虑地域的因素,他们只会在中国大陆寻找最顶尖的学生,不问这个学生来自哪里。所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学生,因为有更多机会获得良好的英语教育和课外活动资源,在申请中占据了巨大优势。
 
然而在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加,留学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的2015年,我们观察到地域因素开始发挥显著作用,主要表现在,美国顶尖大学更加注重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发掘优秀学生,保证不同地区的录取率。根据我们AADPS的老师跟招生官沟通的经验来看,他们在申请季开始前,就会制定一个大概的录取计划,在中国的不同区域要招收多少个学生,然后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数字。如果某个地区连续几年都没有录取,或者从未录取过学生,那么招生官就更加倾向于在这一年招收该地区的学生。我们去年录取维克森林大学的小Q同学,在面试的时候就碰到了跟地域有关的问题,招生官问了她所在城市人口有多少,文化传统如何。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在考察小Q的背景,鉴于维克森林大学之前从未在这座城市招收过学生,招生官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地区调查,为审核提供参考,决定是否要在该地区拓展新的生源。
 
除了地域因素之外,家庭背景也在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提到家庭背景,大家往往想到的是非富即贵的家庭,但金钱或者权力不一定是录取的关键。关键的地方在于,学生的家庭是否能够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背景和丰富的海外经历,比如是否拥有在不同国家居住生活的经历,此外还有是否能够给美国的大学带来切实的合作项目和资源。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保证录取,重点还是要打到学校的需求点。
 
提及海外经历,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的国际化经历的重视。今年ED录取名校的学生,除了坚挺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之外,往往都有参加美国大学的暑期学校,或是参加国际竞赛和公益项目的背景。这些背景给他们提供了可以作为主文素材的丰富经历,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比同龄人更为广阔。我们的以相对不利的硬性条件录取综合排名15名的史密斯学院的学员,就是通过参加史密斯学院的暑期项目,向学校展现了自己的强烈意愿和独特性格,获得了学校抛来的橄榄枝。
 
无论是地域因素、家庭背景还是海外经历,之前都是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在审核过程中会关注的因素。但是在SAT分数的效力降低的2015年,这几个因素在申请中占据的比例都在上升,尤其是地域因素的影响相当显著。
 

早申请学校的审慎程度增加

 
上周的周五话留学里,我们提到以往不常发放延期通知的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在今年发放了相当数量的defer,不禁让人感到学校招生官在录人这件事上,变得越来越谨慎了。通过观察这周的录取,我们发现一些往届录人和拒人都比较爽快的学校,态度也变得暧昧不明了起来。综合排名前三十的塔夫茨大学,开始发放defer,对采用ED申请的学生十分重视的罗彻斯特大学,也把defer的通知送到了学生手里。这些学校的审慎,足以说明这样的问题:他们对中国学生的材料缺乏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这些材料是否能够体现申请人的真实水平,所以希望学生补充更多的材料,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并且他们无法预计RD阶段会有多少学生申请他们的学校,所以要把早申请的一部分学生放到RD来进行第二轮筛选。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性是,因为申请者过多,招生官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审核所有申请者的材料,不得不把一部分申请者defer,留给时间更为充裕的RD阶段来审查。
 
从2012年开始,许多公立大学就开始采用大规模defer的策略,而时间到了2015年,一些录取学生不多的私立大学,也不得不开始用defer的方式来保证录取的精准性了。因此对于申请者而言,为了防止自己被defer,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尽早递交录取,这样能够保证自己有更高的几率被招生官提前审核。
 
除了ED的学校之外,也有一部分EA的学校明显变得比往年更谨慎。宾州州立大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宾州州立从十二月初开始逐批发放录取,但是今年至今,宾州州立仍然没有更新任何跟录取状态有关的消息。普渡大学从十二月初发放录取到现在,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收到录信或拒信,这也体现了这些学校在按兵不动,观察ED阶段的录取状况,好判断有哪些学生可能会拒绝掉他们的offer。

 

纵观今年的申请趋势,呈现出名校传统增强,地域因素、家庭背景和海外经历在审核过程中的重要性上升,还有学校变得越发谨慎的格局。这个格局跟中国申请者人数的持续增加有一定关系,但是从深层次来看,跟中国留学市场日趋成熟,学校招生过程更加规范,审核标准更加全面这几个因素息息相关。我们正在见证留学行业变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煎熬和不安,但是成熟化的体系,最终是会给申请者带来真正好处的。希望大家耐心对待这种种变动,在接下来的申请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期待最好的结果。我们在下周的周五话留学,会继续更新对EA学校录取结果的分析,敬请关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