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我在宾大的日子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回顾一下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课外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些记忆相对于其他更为突出,有些事情则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回想起来。我的人生经历是我一步步成长的食粮,也希望它们能给你一些参考和启示。

高三:青年学者计划

在高三的那一年秋天,我想学习微积分,但我也想和我的朋友们一起修AP统计。这两门课程在学校排在同一时间段,所以我只能选二选一。我强烈希望能够两全其美,最后发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青年学者计划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费城当地的高中生可以和大学生一起上大学课程,于是我在高中上AP统计,而放学后则去宾大学习了微积分。这使我能够体验宾夕法尼亚大学并探索我的学术兴趣。在两学期的微积分课程之后,我已经确信宾大会是我的下一站。

大一:加入五个以上社团

我来自一所小型高中,毕业班仅有约60名学生。自然而然,高中里基本没有以亚裔美国人的活动或文化社区为中心的俱乐部或组织。当我来到宾大时,我非常喜欢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社团,迫切希望能他们中的一员。我后来才知道,我的精力有限,只能选择一些来充分投入其中。中国学生会(CSA)是我最终坚持下来的社团,我的家外之家。它是一个人们可以一起欢笑、开玩笑和共同努力的社区。根据CSA的传统,我们每个学期都有一次修学旅行,我印象中我的第一次是非常令人生畏且惊惶不安的。我害怕一旦人们发现我有多奇怪之后,他们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但事实上我不仅接受了我自己的特点,而且还了解到他们和我并无二致。 CSA是一个社区,其中我可以做真正的自己,并结识持续一生的朋友。

大二:为亚太裔美国人传统周策划活动

APAHW是宾大在11月份举办的亚太裔美国人传统周。 我申请加入了组委会,策划并执行本周的活动。 我们每个活动的团队成员有两至三人。在共同协调和计划活动的时候,我认识了我最好的朋友。 同年,我们邀请了Helen Zia,一位知名的美籍华裔记者和活动家,《亚裔美国梦》的作者。 她亲自为我的书签名,我也很高兴亲耳聆听了她的演说。

除了遇见我最好的朋友和Helen Zia之外,我与一大群人建立了联系。 虽然这一周充满压力并被各种活动塞得满满当当,但我们能够共同承担一切。这是一个很棒的社区体验。

大三:参与社区的非营利组织

在我决定不继续医学预科课程的学习后,我成了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在我大二和大三前的夏天,我通过Civic House的暑期实习计划在费城地区参与了两个非营利组织——亚裔美国人联盟和越南裔领导力。借助这两个机会,我不仅与我所成长的社区充分互动,而且还深入了解了我们社区还需要为其成员的福祉做些什么工作。 我希望在社区中看到的一项重大变化是为英语非母语的成员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和语言资源。费城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城市,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他们需要的照顾和帮助。在这些社区组织中的工作令我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让我成长为我所指导的学生们的领导者和导师。

大四:更多地参与姐妹会

加入希腊会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但是一旦参与其中,我就无法自拔。在大四这年,我担任了我所在的姐妹会的联席社区服务主席,策划了我们的年度乳腺癌筹款活动Coffeehouse。这是一个充满美食、表演和乐趣的活动,学生聚集在一起,传播对乳腺癌研究的关注,以及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有效的行动。策划如此大规模的活动诚然是一个挑战,不过我的确从中获益良多。本学期我还加入了姐妹会的执行委员会,利用起了我在非营利组织进行社区服务时学到的社区建设技巧。我希望通过这些技能把姐妹会建设成一个更加宽容和亲密的社区,并在毕业后留下持久的遗产。


我的思绪纷乱,所思所感无法一一付诸于笔下。很难相信我在宾大这短短四年间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和成长。遗憾时光飞逝之余,更多的是感恩。

重要通知

本文由AADPS编译自https://admissions.upenn.edu/blog/looking-back-my-years-at-penn,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22/14839.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