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请的三个博弈

一个申请季又再一次尘埃落定。虽然年复一年“史上最难申请季”的说辞未免稍显夸张,但作为从业者也确实或多或少有些感触。在陈欣老师看来,因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这两年来美本留学申请已经从原先以分数为主的较量,变成了标化、平时成绩、文书、活动和领导力全方位的比拼。一方面,“你必须变得更加优秀”可能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另一方面,如何在未来的几个月里统筹规划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并做出关键选择可能确实会成为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分水岭。下面,陈老师从过去一年的业务中汲取经验,总结成了三个博弈(gambit),和我们网站用户和公众号粉丝交流分享。

专业选择的博弈

在刚刚过去的申请季,我们AADPS的工科学生在各方通力协作的情况下取得了相对满意的结果。不过从申请群和各公众号了解到的结果来看,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的申请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比较传统的中坚学校如伊利诺伊香槟、威斯康星、华大西雅图和普渡等,对于美国就业好、毕业收入高的计算机专业,已经出现了拒绝或者候补SAT1500+、ACT34+中国学生的情况。甚至于往年有冲藤实力的学生,今年也只能录到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的undeclared。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专业性别比例的不均衡,男生的录取机会还要更加渺茫。

在这种严酷的竞争下,工程相关的夏校、个人项目、有质量的实习、机器人比赛和诸如AP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课程已经从可选项慢慢变成必选项。如果学校提供相关机会,在高二参加AP课程或机器人课程是重中之重,也需要努力在之后的AP考试中取得5分成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如果就读于普高或者不开设这些课程的国际部,可以考虑自己花一整年时间准备AP计算机科学考试,或者一早考出接近100的托福以及相对不错的标化。已经正在就读美高的学生可以考虑申请卡内基梅隆、卡尔顿、康奈尔等有质量的工程/计算机暑校项目。取得全A的成绩甚至获得教授的强力推荐信的话,能够让自己的申请事半功倍。于此同时,需要利用家庭里的人脉和资源,看看能否参加一些能够实际应用技术能力的实习项目。花至少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完成一个从兴趣出发的特色项目(比如我们学员之前做的H5小游戏、平衡能力检测仪、ACT抢考位软件)并能在文书和面试里对此侃侃而谈,也能够很好的把自己同其他高分申请者区分开来。

在制定申请策略时,只申请三所或以下中坚学校的工程或计算机专业是不太明智的,有被全部拒绝或者调剂到其他专业的风险。如果相对水准在中游偏上,建议这批学校至多舍去一所。如果学校提供早申机会,也需要尽量抓住。另一个值得考虑的思路是在这批学校里选择一半按不定专业或者数学、统计、物理、数据科学等理科专业申请,规避掉一些热门专业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前申请的沟通中华大西雅图和普渡官方直接表达了不推荐入学后转换专业的态度。香槟从不定专业转入计算机和工程专业也需要另行提交校内转院申请。不过据我了解,威斯康星的不定专业在这边面限制较松,或许和几所加州大学分校一样是一个不错的折衷选择。

标化成绩的博弈

对于AADPS的大部分学员而言,标化考试还是要基本贯串整个申请季。大部分孩子会把十二月的考试作为他们最后的尝试和冲刺。那么为了保证早申和常规申请的计划能够顺利落实,在语言和标化成绩方面的稳步提申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这两年SAT和ACT对于出分效率的改进有助于我们在第一时间获得新分数并据此调整申请策略,但是考试分数被审核导致推迟出分甚至分数取消也时有发生。如果本身发挥不稳定再加上外界不可抗力的影响,很可能会造成期望和实际条件不相符,进而给申请带来负面影响。

从暑假开始,每次托福考试的涨幅应该保证在4分左右,而据经验SAT和ACT则要努力达到30分和1-2分。如果因为AP或者其他因素觉得五月SAT不是特别方便,赴美参加八月考试还是很有必要的。相对而言,对于十一月SAT因为和申请交叉以及分数审核风险等种种因素我会更加谨慎一点。不同的孩子可能对应试和培训会有自己独到的做法和心得。我个人在这里提醒的就是,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制定好两个计划:“背词计划”和“练习计划”。对于标准化考试,单词和题型的熟悉是必须越过的障碍。对于单词和真题,要先计划好在每次考试前背到第几遍或完成多少套,然后把任务分配到周来切实完成。在后期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生词和易错的题目也要主动收集起来集中解决。虽然申请季各项任务繁多,也需要保持不落下学校的课业,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始终是标化备考的大忌。

早决定的博弈

自12年开始集中指导美本申请以来,对于早决定(early decision)的选择,我一直是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极限,选择那些“如果有录取就绝对不会后悔”的牛校。不过从今年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来看,这种哲学或许已经渐渐过时了。不少美国大学为了追求所谓的录取入学比(yield),在常规申请阶段已经大批量的把完全符合硬性标准的中国申请者放到候补名单,乃至直接拒绝。因此,较为传统的从早申“上台阶”的申请思路,对于前40以上的综合性大学和前30以上的文理学院已经开始变得不太适用。通过早行动(early action)锚定保底校的重要性愈加明显,而早决定带来的录取概率优势也变得让人无法忽略了。

上面提到的标化成绩的博弈也是影响早决定选择的重要因素。我建议家长和同学更加稳妥的评估自己的分数提升水平,合理平衡期望和风险,往“更有可能ED直接录取”的方向倾斜。如果能在早申请阶段前达到预期的分数自然很好,但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话,确实要仔细考虑在剩下一两次考试中的后劲有多大。追求梦校的同时也要考虑田忌赛马的道理,仔细评估可能会被梦校光芒掩盖的第二乃至第三选择,通盘考虑ED申请的可能性。

早决定的选择范围其实相当广泛,我这里姑且拿1400+和1450+这两档来举例。对于1400+这档,波士顿大学维拉诺瓦可能已经要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文理的话则可以考虑里士满大学曼荷莲学院(女校)。对于1450+这档,直接ED 1投纽大(非Stern商学院)罗彻斯特的策略也值得我们深思。对于下定决心走文理学院的申请者,ED是必须的,有机会的话要尽可能参加面试、访校或招生官座谈,在充分了解学校的基础上选出更适合个人的选项。我深知为了一棵树木放弃一片森林并不容易,但是面临如今的激烈竞争,这也是我们不得不做的。

重要通知

本文为AADPS原创,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22/13439.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