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美本留学文书的同学们应该知道,对于文书尤其是申请系统主文的选材通常是宏大叙事优先:不是改变世界的一刻,就是自己世界被改变的一刻。这种文章读多了,不论是我还是远在地球那一面的招生官,偶尔想换换口味也是实情。另一方面,对于不少同学,总会感觉到在这两块自己的长项和同龄人相比还是相形见绌(当然,也请记住优秀都是相对的,请更自信一些)。在这篇攻略里,我们将探讨另外一种独辟蹊径的文书思路——不是看你多有实力,而是看你多有特色/有趣/有意思。而且不论你自己的想法如何,不少学校也确实会专门出这种文书题目。
秉性与反思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神学家,都特别喜欢问这三个问题:“我从哪来?我为何在此?我去向何方?”(Where did I come from? Why am I here? Where will I go?)这其实倒也是留学顾问会问到的问题。不过在这篇里,我们回答的角度稍有不同,即不是着力于一般意义上的优秀程度,而是像完成一副生动的速写一样把你别具一格的特色锚定。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并非都是描绘俊男美女,而是对生活的真切刻画让它们在博物馆和课本中留有了一席之地。
我稍微在这里做一个小实验,大家根据我的描述,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这些人物(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在她笔下,自己成为了一位男生。十三本日记本中的平行世界,主人公面对同样的选择,又会做怎样的决定?
- 对她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喜欢认识新朋友,可以和公园里的老爷爷共舞一曲,年级里最受欢迎的男孩是她的男友和前男友们
- 篮球场上的明星,开跑车,学礼仪。但真正需要为哥们(各种意义上)两肋插刀时,他绝不推辞
- 他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手段是实验和数学模型。Go Pro和万用表是他爱不释手的道具
- 看上去闷闷的、酷酷的,但其实养过三只猫,四只狗和一只小乌龟
怎么样?他们虽然不见得有1550的SAT或者10门AP,但是确实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不对?这些最本质的东西,是人人都有的个性或者说秉性。可能你人生前十几年没有做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你的秉性会是让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根本因素。
大家会注意到,美国大学的留学文书题目里时常出现反思(reflect)这个词。《韦氏词典》里对应的解释是及物动词,沉着冷静的思考并输出在这一过程得到的想法或意见(to think quietly and calmly; to express a thought or opinion resulting from reflection)。你的秉性应该是你最熟悉、最亲切,但往往可能会视而不见的。人在大部分时候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呼吸,同样在素材搜集和文书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很容易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真面目。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思一下,把生活压缩和提纯,给人所展现的形象是怎样的,以及这种形象的某个或几个方面最适合写到留学文书里。
细节描写
如果你有认真看我们的文书解析系列,你会发现细节一直是我反复强调的主题。因为局限于英语应用能力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欠缺,我所指导的学员们常常在文书稿件中缺乏对细节的掌控和应用。在这一块,我倒是不太推荐看所谓的“成功留学文书选”,不如回到更本源的材料——英语文学上。名人传记和经典小说能够给出非常好的示例。
比如在《乔布斯传》里,乔布斯在美国顶尖的电子娱乐公司雅达利(Atari)找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文中转述了主管的原话:我听说接待室里有个小嬉皮士(a hippie kid,嬉皮士指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他放话说如果我们不雇他的话他就赖着不走。员工问:“我们是该叫警察还是该放他进来?”我说放他进来!寥寥数语既体现了乔布斯张扬的个性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拼劲,又从侧面反映了他当时斩头露角的技术实力以及声名。又比如在美国小说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所著的《小妇人》(Little Women)里,也是先通过对话(因为买不起柴火,六个孩子挤在冰冷的床铺上取暖)先声夺人体现了穷苦邻居一家的窘境,再通过主人公眼中所见的实际情况(A poor, bare, miserable room it was, with broken windows, no fire, ragged bedclothes, a sick mother, wailing baby, and a group of pale, hungry children cuddled under one old quilt, trying to keep warm.)这种重复来强化读者的印象。
所以结论是,在写关于自身特质的留学文书时,可以看看能否从相通的名人传记和经典小说中吸取养分,适当模仿出一些精妙的细节描写。
对比
与别人对比
你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要体现这种特殊,在留学文书中免不了需要和他人(大多数情况下会是你的同伴们)进行比较。美国广告界很流行的定位(positioning)理论即强调产品要和市场上的其他竞品比较,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点并以此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所以很常见的一个文书套路就是,当大家都往一个平凡但安全的方向走时,唯独你选择挑战风险和世俗观念,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不凡。当然,更高深一点的技巧是对比不同种类的不凡。打个比方,有一所很知名但很严谨的中学,要求女生全部剪短发,否则由老师强制执行。有一位女孩子听到这个,就决定直接放弃录取转到其他学校。勇气自然可嘉,但如果你不到这种程度的话,也并不是完全不能用这个有意思的题材——你大可以写你是如何一步步做“地下工作”,逐渐挑战规定的底线,以自己的手段竭力维护个人形象并带领身边的人争取本应属于你们的自由。
与自己对比
大家看电影的时候,如果在开头十分钟就能预测到中间的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我们通常把这种称之为“烂片”。从这个角度来看,《星际特工》(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还可以,《云图》(Cloud Atlas)很不错,而《黑客帝国》(The Matrix)则完全就是神作了。
同理,在写留学文书,尤其是想着向招生官推销自己的时候,平铺直叙不是一种选择。所以与最初的自己比较,是进化了、是探索了、是撞墙了、还是升华了?你的个性特点不是几个英文形容词,而是与你的人生盈盈环绕、共存共荣的动态生物。你需要从一个导演的视角,用蒙太奇的手法把它们定格在纸面(或者电脑屏幕)上。
美国价值观
是的,美国人对他们的价值观非常认真,而且美国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观不是一回事。之前马里兰大学杨同学毕业演讲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我得说这姑娘相当的不靠谱。但是作为一名留学顾问,我得指出来她确实句句打在了美国人的爽点上,所以画面外笑声、掌声一片。
在写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时候,隐约呼应一下美国价值观会给读者不少印象分。那么这个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呢,一所美国文理学院的教授给我们做了如下概括:
-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性、个人主动、独立、自由表达、隐私
- 平等(equality):开放社会、弱化阶级、非正式、直接交流
- 物质主义(materialism):赞扬富裕、以财富判断成功
- 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重视科学方法、进步的本源
- 进步与改变(progress and leisure):改变自我与社会、乐观、“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
- 劳逸结合(work and leisure):勤奋(认同与权利的基础)、鄙夷懒惰、休闲是努力工作的奖励
- 竞争(competition):鼓励侵略性、力争上游
- 流动性(mobility):游牧民族、阶级流动
-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乐于助人、欣赏慈善但认同是个人选择、社团而非亲族
- 行动与成就导向(action and achievement oriented):使命必达、实用主义
加粗的是我认为一般中国学生更可能在自己留学文书中联系的价值观。其他的也可以写,但是要注意不要跑偏或者做过头了。
重要通知
本文为AADPS原创,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22/11820.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