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在比较挑选大学时,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会把校园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虽然说依据联邦法令,所有正规美国大学都必须为一系列危险因素制定标准的应对程序,学生和家长亦可在学校网站上下载年度的安全报告来查看犯罪与违纪的统计数据和校园安全政策,校园安全仍然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议题。
AADPS的老师们根据自身的留学经验,归纳了一些值得重点考虑的问题供我们的学员和家长们参考。大家可以把这些作为出发点,来研究在安全方面校园的独特情况和措施是否是令人满意的。在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答案时,可以直接联系校方来充分了解感兴趣的信息。
1. 在紧急情况下,学校是如何通知学生的?
学校可能会利用诸如电邮、短信、电子标志或警笛等途径在第一时间将紧急事态通知学生。理想状况下,在学生没有手机信号或者上网途径时也应该得到通知。了解学生是否要主动订阅这些通知服务,以及家长是否被允许收到事件的通报。
2. 校园内是否驻有警察,还是依靠自身的安保队伍?
学生们应该了解校园安全是由警察维护(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有一整个警察局,当然学校本身也和一个小镇差不多了)还是私人的安保团队(例如陈欣老师原先毕业的JHU)。对于后者,需要考察当犯罪发生时,安保团队会如何与校外的警察协作。还应了解的是违规行为是在校园内部解决,还是走司法途径。
不论是警察还是受雇的安保团队,均需要接受充分训练以稳定混乱的局面、支援消防员并提供急救。
3. 大学提供哪些安全教育项目?
理想情况下,安全教育项目应该囊括降低人身安全风险和防止自己成为犯罪受害者的策略,以及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遇到麻烦的其他同学。大学领导和教工应该积极支持此类项目的推行,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例如陈欣老师原来在参加相关的培训时,就人手发了一只塑料哨子。据说是因为外国学生在遇到意外时候,可能没有办法有效的用英语呼救,吹哨子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变通办法。
4. 大学如何保护住在校外的学生?
有一些学校由于学生宿舍紧张的缘故,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高年级学生和转学生均能住在校园中。另一方面,由于种种个人原因,学生们也会考虑在校外租房的选项。这时,学校是否能帮助学生落实安全可靠的校外住宿就至关重要了。有的学校会有一整个部门专门帮助学生租房,另一些学校则提供为学生审核租房合同的法律服务。
5. 是否为学生提供叫车服务?
美国作为“车轮上的国度”,汽车文化是一个深入骨髓的东西。但是对于中国新生,并不是每人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私家车或者在学期中有以车代步的条件。对于晚归或者暂时离校进行社区活动的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的安全交通服务是一个重要的考量。一部分学校运营自己的车队,在校园周边区域内免费接送本校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叫车。另一些学校则与当地的出租车公司有协议,或者所在的城市本身就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学生们应该仔细了解可用交通服务的运营时间和范围。
6. 饮酒和吸毒是否在校园内泛滥?
虽说学校发布的年度安全报告对相关的违纪行为会有统计,但也有必要从其他的侧面对校园文化进行了解。最直接了当的方式是私下询问在读学生(师兄师姐、校友微信/QQ群、论坛乃至脸书)。
7. 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学校如何保护学生?
犯罪、酒精和毒品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但是大学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仍然是选择offer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地点不同,校园可能会受龙卷风、地震、暴雪和洪水的影响,火灾则是更常见的情况。大学对于如何与当地政府各部门(如警察局和消防局等)进行协调应有清楚的解释。可以预先留意疏散计划和应急系统的完备程度,以及相关演习的频度。
建立起应灾方案也是美国法律的要求,但是不同学校的实施程度可能仍有差别。学生们需要确保能受到清晰的指令指引,以明确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如何应对。
8. 大学如何处理性侵犯或性骚扰?
首先家长和学生需要学会正视性侵犯和性骚扰的问题,不要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忍耐下来。美国大学校园虽然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是并不排除会有某些学生借着聚会或做项目的机会,或者某些品行不端的教授利用权力来实施性骚扰乃至性侵犯。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学生需要第一时间保存好证据(比如相关录音、短信、邮件、衣物等),然后选择向校方报告或者报警。
家长和学生可以预先了解好学校处理相关情况的负责人和提交申诉的方式(一般是在线表格或热线电话的形式)。一些细节,比如学校对于申诉人身份的保密措施以及对于受害者和全体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措施,也是有必要提前确认的。
重要通知
本文为AADPS原创,原始发布地址是https://aadps.net/2016/8385.html。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