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变得越来越“刁钻”了。2013年的美国本科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人们最常听见的就是这样一句话。在美国高考SAT中拿到2200以上高分的学生(满分是2400分),不仅拿不到常青藤名校的录取,甚至都无法获得排名前三十的大学的青睐,这样的案例在身边屡见不鲜。为什么?是不是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改变了?
“我们挑选学生的标准自始如一。”拥有悠久历史和崇高声誉的女子学校,威尔斯利学院的招生官说,“我们在寻找的是能够改变未来的女性领导人,她是否拥有领导力,是否能够充分地投入到一项她所专注的事业中,是我们最为看重的品质。”
另一所综合排名前十的文理学院,明德学院的招生官,则用一个故事更好地揭示出了高分学生落马的真正原因。“我们每天都要审核上百份申请材料,”她说,“有天晚上我读到一份来自于中国深圳的申请人的材料,读到他的标化考试成绩的时候,我明白他是一个在考试方面相当擅长的学生,但是接着我往下读,发现他并没有任何重大的奖项,我开始感到失望,准备把他划到‘not interesting’的名单上。好在我坚持着读完了他的材料,发现他一直在深圳主持一个脱口秀的节目,还拥有自己的电台,我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庆幸自己没有错过一个优秀的学生。”
招生官的话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大学看重的品质,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学生在申请过程中,不仅仅要向学校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更要展现自己的领导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大学之所以变得日益“刁钻”,申请季之所以变得日益艰难,是因为高分的申请者人数在不断增加,学校的录取人数增加不多,就出现了高分学生被挤下独木桥的状况。事实上,在访谈的过程中不少名校的招生官表示,他们对标化考试成绩出众的学生并没有特别的偏爱,反而会对他们有更高的期待值,希望他们在竞赛、课外活动、学术研究等方面也有出色表现。如果他们在这些方面表现平平,唯有标化考试分数一枝独秀,反而会给招生官留下“发展不均衡”的印象。
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应当如何在申请的浪潮中实现突围?高端留学机构AADPS的规划专家陈欣老师,从专业人员的角度,为高中生给出了几点有用的建议:一、重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尽量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领域努力成为“专家”级别的角色;二、从高一开始就为自己规划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课外活动,排好时间表,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三、关注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养成阅读学术论文的习惯,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试着投入研究;四、了解社会上的弱势人群的生存状况,寻找他们的需求点,并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过去的三年间,陈老师为有志于冲刺美国名校的学生提供了许多精彩的早期规划方案。这些学生中,有的通过发展自己在手语方面的特长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有的在学校建立起自己的小型空竹博物馆,得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荣誉项目的认可,还有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让学校的公共厕所都能装上厕纸”的活动,让美国前十的文理学院克莱蒙特·麦肯纳的招生官耳目一新,赞叹不已。这些学生的案例充分说明,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课外活动,能够打动最为“刁钻”的学校招生官,打破高分学生容易“落马”的诅咒。
AADPS陈欣老师再次强调,广大学生和家长要正确认识课外活动在美国大学申请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孩子还没有明确自身的兴趣特点,应该及早与专业人士取得联系,获取他们的意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