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号我一夜醒了好多次,每次都又逼着自己睡着,又每次都希望时间过慢点,让我晚点面对现实,也过快点,让我赶快知道自己ED2申请的命运。北京时间1月26号早上7点我几乎是颤抖地打开Smith College的decision letter,看到那句“You are in!”的时候愣了一分钟然后大叫着告诉爸妈;那个上午我跟朋友们激动地聊天,找组织,下午还照例去上了经济课(虽然那堂课一直在走神)。那天是平常的,但它也标注了我人生的一个新篇章的开始。
被录取到现在也有一个多月了, 觉得有很多很多感想和感谢,但一直欠着欠着好像都没了。收到offer之后又经历了各种情绪,我觉得现在自己也可以比较冷静客观地总结一下申请季和高中两三年的一些经历了。
从头说起。初中毕业决定出国,但对大学申请和本地的学校基本没有任何了解,处在二线城市,出国资源并不丰富,所以很容易被忽悠...读我现在的高中国际部算是高中非常后悔的一件事情吧。高中非常好,高考、竞赛、氛围之类都是挺顶尖的,但跟很多出国学生越来越多资源却没太跟上的二线城市一样,国际部基本就是给钱就进的学校摇钱树...风气比较差,师资也很一般。但也正因为这些因素,高中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我:高中之前我和身边的同学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非常朴素简单,而高中年级里挺多富二代或者gossip girls确实一次次刷新了我的世界观。我在跟年级同学一起去美国游学的时候暗暗埋怨过为什么自己不能买名牌包眼都不眨,不能去坐头等舱去各个国家住最贵的酒店;也看着班上的八卦和议论,虽然表面不屑,心里还有一点点希望自己是the cool girl,当所有人注意力的焦点。我也走了很多弯路:高一开始,从来没有过住校生活的我在学校比较像大学的宽松氛围里发现无数玩的机会,三天两头翘课跑出学校看电影、瞎吃;又在学校资源丰富的平台上参加了过多的活动,完全把学习放在“课余时间”导致考试的时候发现自己以班上数一数二的成绩进校,却学得一塌糊涂。
好在这些事情都在慢慢改变。高一结束的暑假我幸运地被HSYLC录取,而那里的经历算是让我顿悟了吧——见识到同龄人的志向和努力之后,我意识到:虽然我跟大神们可能一直都会有差距,但这并不代表我应该一直做个垃圾。另外,高二开始在学校学SAT,阅读虽然难但真的比托福阅读有趣太多,又碰到一位非常喜欢的老师(这位老师在我的考试、申请包括整个高中期间的成长上都给了我太大的帮助),我开始捡起学习的习惯,让自己忙起来(而不是白忙)并享受那种疲倦的充实感。因为高一的努力工作,高二在学生组织进入了主席团,而作一个小小的leader的责任感更让我学会管理时间,找到学习和活动之间的平衡。“寻找平衡”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午休的一个小时去哪,晚自习干什么,先开会还是去找老师问题目......在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我学会了分清轻重缓急,利用零碎的时间让自己更从容,并努力保持那种微妙的平衡。同时,我做的事越多,想得越多,也渐渐想明白了很多:家庭给我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其实都是非常幸运的,人贵不贵真的不由衣服贵不贵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和生活方式,表面亮丽的人也有太多难言之隐...这些道理都很简单,但要真正接受,可能必须经历一些挣扎和思考。
高二开始,我的生活好像慢慢变好了。我不再花太多时间考虑做这件事是否让我赢得别人的赏识赞美,而是脚踏实地地做事,并追求效率。我意识到能力和本事虚不了,所以在学习和活动上都让自己沉下来,付出努力,也获得回报。我还是会在某个没课的下午跟朋友偷跑出学校看电影,但我心里是踏实的,不再像高一一样永远有莫名其妙的惶恐和空虚感了。6月的SAT我考了2000分左右,虽然不高但算是达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托福也考到了100,虽然还没分手但心里比较踏实了。我本来觉得继续这样下去我的标化考试和申请都会平静顺利,但后来的考试又给了我很大打击。
10月份的SAT考试其实我本来挺有信心的,信誓旦旦地说一定是最后一次,但出分的时候我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900分都没到。那时候我也开始构思文书了,托福又马上要最后一次考,我突然觉得所有以前的壮志凌云都要废了。
出分之后我先哭了一场,然后准备了一天的托福,去考了最后一次。回来之后我开始琢磨自己错在哪了,后来意识到最可怕的是,我又丧失了平衡。6月考试之后的暑假我一直在疯狂了解各种申请机构和申请流程,天天都在跟同届的朋友说自己看到的东西,但实际上在那时候没有分数,我天天沉溺于的很多信息都是没用的(我不是说信息没用,而是研究这些信息让我忘干净了单词。我跟同学的讨论貌似专业,但其实两个人都完全不懂申请,说了半天只是废话。我把时间用在犹豫所有的申请技巧和了解学校上,虽然这些信息也很重要,但我完全把学习放在了另一边。
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然后也没有太多时间长吁短叹了。比较幸运的是我提前报了11,12月的SAT考试,所以后面的两个月可能是我高中以来最忙,也最充实的两个月了。说来惭愧,我到了最后关头才真正背水一战,但这确实也是很珍贵的回忆。11月考完之后成绩被delay,我也没多想,一边忙着写文书一遍准备12月的最后一次考试,后来终于取得了虽然不算很高,但没有让自己很遗憾的成绩。申请季里面所谓最“不重要”也最“重要”的标化花费了我很久,其实也让我体会最多。虽然学习不该应试,但每种教育体系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对SAT的看似枯燥无用的练习其实在潜移默化中让我成长了太多——从每道题的逻辑,到失败的打击,到对下一次机会的把握,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磨练人的考试。也只有经历了这些情绪和失败,才有可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卷。
再来说说文书吧。文书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没有掌握好。之前说过,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做所谓的“了解申请流程、技巧”一类的事情,却没有真正思考自己是怎样的形象、应该写一些什么故事。于是,在考SAT的间隙,在考完之后deadline迅速临近的一阵子,我几乎每天都在疯狂brainstorming,好几次把自己搞崩溃、大哭,脑子里有太多想写的,面对文档却又一片空白。那段时间很短,只有十几天,但我对它的印象相当黑暗。好在我终于在最后关头,在无数的重写之后找到了灵感,12月29号成稿,31号定稿——像我这么拖延的人真的很少了吧。1月1号满心欢喜又紧张地交了Smith College的ED2申请(很早就了解这所学校了,做ED的选择也获得了老师家长的支持),交申请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一路有点坎坷,也十分幸运走到这里,不管未来如何,我都做了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事。
后来的结果你就知道啦~
现在再看我的申请季,考试分数或者一篇文章的某个用词都不再那么重要,但我知道,所有当时重要的现在看来的小事,带我走到了这里。我并不是非常聪明和优秀的人,甚至也不算很努力,但这一路上的所有成就、失意、犹豫、纠结和坚持,让我在申请之后感到骄傲。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在未来的某天也会跟我有相同的体会:当时的石破天惊,之后不过是云淡风轻;但当时的每个选择,无论结果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让你感激那个努力坚持的自己。
重要通知
本文为aadps.net网站会员投稿,授权AADPS和《美本留学观察》独家刊发。如发现其他自媒体盗用文章,欢迎粉丝告知或协助我们举报。